第七届亚洲精锻学术会议于2000年10月21日~25日在桂林市举行。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分会主办,日本塑性加工学会锻造分科会协办,与会代表80多人。其中日本23名,新加坡1名,韩国3名,中国台湾5名。会议发表论文36篇,收录入论文集34篇,论文集由日本塑性加工学会出版。 第七届亚洲精锻会议是1985年至1998年6次中日冷锻、精锻学术会议延伸、演变而来。经过十几年的中日学术交流,学术范围从冷锻扩展到精锻,交流的国家从中、日扩展到亚洲。本次会议韩国正式向会议组委会递交申请,申请第八次亚洲精锻学术会议在韩国召开。经组委会讨论通过,定于2003年10月在韩国举行第八届亚洲精锻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发表论文共36篇,内容较以往六次会议广,价值及应用前景都反映出较高水平。其中涉及冷锻技术有16篇,热锻、精锻9篇,占全部宣读论文的70%。论文涉及金属流动、应力分布、锻件内部缺陷,并均普遍采用了有限元法进行模拟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锻压工艺技术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如大阪大学提出的塑性变形热在多工位冷镦工艺的利用。试验证明,冷锻过程中毛坯温度可提高100℃~400℃,如果工位传送低于5秒,成形力可降低5%;北京机电所提出的成形工艺与精锻的结合,采用楔横轧(CWR)与精锻或冷挤结合,可生产高精度摩托车曲轴、汽车输出轴锻件,而且生产率高,成本低,模具寿命长;日本沼津高等工业学校住友金属采用分流法、滑动凹模(olfco)成形直、斜齿轮,可显著降低成形压力,齿形成形充填完好;日本*0南大学久保教授分析了热锻能量消耗中毛坯加热占89%,锻造占7%,热处理占3%,剪切占1%,采用感应加速加热加电阻透热的混合加热系统,可节省15%能量消耗;台湾金属工业采用楔横轧(CWR)与多向锻造(MAF)成功锻出带平台的单拐曲轴;日本你期待公司开发的建立在知识库和有限元模拟的成形工艺集成CAE系统已投入使用;韩国科技促进研究院提出用反挤压确定铝合金剪切摩擦因子颇有新意;日本阪村机械的高精度锻件成形机,其传递毛坯直径由1~50毫米,剪切系统可自动调整以消除剪切面的缺陷。由于床身刚度较好,制件长度可保证在±05%。 此次会议年轻科技人员参会较多,约占与会的50%。参加会议的中、外代表对会议交流内容、组织、费用都表示满意,唯一不足之处就是我国精锻企业不集中,没有安排参观点,今后需注意。 (锻压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