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副理事长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录)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最近几年,我在中科院院长岗位上,在认真思考和研究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有些内容和学会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在这里,从宏观上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同志们讨论,不对的地方也请批评。

  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继发展战略,在五中全会文件中又强调了要把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江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也把科技创新看作为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一个因素。这些提法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完全符合当前国际大形势,符合过去100年历史发展的事实。

  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可以用“四化”来概括,即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化。

  首先是信息化。20世纪,从1947年半导体问世开始,实际上揭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经过50年左右的发展,尤其是后20年,以宽带网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全球的政治结构带来新的冲击。它的影响力、渗透力非常广泛。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有影响力的支柱性产业,还将继续高速发展。

  第二是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认识到要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做得最成功。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我们只要到任何一个城市的百货公司看一看,再回顾一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市场供应情况,就会深刻感受到市场机制对生产力的推动,对资源配置有效的作用。所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共识,而且市场是要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

  第三是全球化。参加WTO的国家有120多个,中国今年完全够条件进入WTO,成为WTO的成员。当然还有少数国家将它政治化,还要来讨价还价。中国是世界上第7个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第6位。进入WTO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世贸组织如果没有中国参加,也不是真正完整的组织。现在的竞争没有国内国外之分,就是统一的市场。无论是机床设备还是其它工业制成品,它的成本低于世界上的平均成本就有竞争力,如果高于平均成本,你不光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也不能立足。我国经过20多年努力,从第10个五年计划,即实际上是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建设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主要产品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市场化的。

  第四是知识化。过去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最近欧洲有一个提法,认为知识经济是知识推动的经济,不只是基于知识。知识推动不仅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也是一样。现在要发展钢铁工业,它决不是再增加生产线,扩大设备规模,增加投资,而主要是在工艺形式、工艺创新水平上要有突破,在产品质量和品种上要有提高,这样才有价值,才可以争取到新的竞争能力。否则,数量再增加,做出来也可能积压在仓库里。中国的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第1位,但我们还有2000~3000万吨优质的钢材需要进口。这说明,传统产业要发展,要进步,也要知识驱动,当然包括技术上的知识,也包括管理方面知识的更新、提高。

  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正。以汽车工业、石化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钢铁冶金工业等等为支柱产业的传统工业结构逐步被信息产业、基于信息和知识的服务产业(包括文化产业)所“崛起”。我不用“替代”这个词,因为传统产业还是很基本的工业。有人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工业,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还是基本的工业。实际上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一是要能源,要照明,夏天要空调,冬天要取暖,能源是最基本的;二是要多种多样的物质产品,用的、吃的与住的,这是信息不能解决的;第三需要信息,需要文化,要教育,要服务。所以新的结构使第三产业比例大幅度提高。在第二产业中,与信息相关的产业、与生活相关的产业、与新材料相关的产业、与生态环境方面相关的产业迅速崛起。而且我觉得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工业化阶段人们主张数量增加,主张物质供应的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主张盲目的竞争,所以不再顾及环境和生态,不再顾及可持续发展。到了知识驱动或者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都认识到,人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相共存,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不危及和影响下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从产品设计、产品工艺到制成品的结构、材料要求等等都提出了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工艺、友好的结构,友好的材料,钢铁材料或者原来以天然资源转化的材料希望可再生利用,同时在能源和材料方面希望可再生发展,更多的产品材料构成是可再生的,不是一次性的。

 

  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化对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非常直接和现实的,也是非常广泛和深远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已经是21世纪第1个春天,我们“十五”计划不光是新世纪的第1个五年计划,总理说,这是中国建设完成了或者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以后的第1个五年计划,同时也有很大的可能是中国进入WTO后的第1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主流以后的第1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开始向第三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进的第1个五年计划。第三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果从这四个第1来看,对下一步我们学会工作的影响也是划时代性的。完全市场经济框架以后的第1个五年,过去学会工作有强烈的政府依托,机械部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的靠山。现在机械部没有了,机械局也撤消了,以后就是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群众团体来做学会工作,做行业工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

  同时,机械制造行业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记得50年代机械制造业主要是以工作母机为主。工作母机现在也很重要,但是过去主要是制造工作母机,后来发展了汽车工业、能源工业、农业机械,还有国防兵器、化工设备、重大设备等等。而现在看来,重型工业装备制造仍然是国家重要的命脉,但是新崛起的,为信息产业制造装备,为家用电器制造装备,为以后实施精细农业制造装备,为环保生态制造装备,为医疗保健制造装备,它的地位就上升了,而且比例在不断扩大。从工艺结构来看,也跟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就是铸、锻、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等等,这是比较基础的。但是基础的技术内涵也有很大变化。比如金属切削机床不是单纯的传统金属切削机床概念,数控部分占的比例已经很高,而且更多的是希望做成CIMS线,做成加工中心。更多的是要集成、系统化发展。许多新工艺进入到传统制造行业的范畴。如高分子材料的引入,少无切削加工、一次成型、CAD/CAM等等。过去作为机械工程师,第一要懂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第二要懂机械制造工艺,要会画图。现在画图设计基本上是无纸作业,所以有很大变化。所有制体制,现在中央确定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体制已不是社会主义的补充了,而是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机械行业也出现了许多充满生机活力的非公有的或者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前不久我看了1986年结稿的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篇,觉得技术内涵和许多观念,显然已落后于现在的时代。这反映了科技进步对我们的影响,反映了经济体制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随着知识化的进程,我们机械行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可持续性也发生变化。原来机械制造行业里力学是基础,数学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是基础,现在你不学计算机应用,恐怕不能成为现代合格的工程师。过去也搞企业管理,也有一门课,现在很多机械制造工程师要学MBA,不光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你要懂市场,懂经营,否则难以适应市场与经济竞争的压力。如果你以后参加到一些新兴产业的加工制造过程中去,比如微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加工方面去,你必须了解分子筛外延、光刻技术,否则无法管理生产线。材料也不能光局限于传统的金属材料,现在拓展到了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拓展到了硅材料,或者硅为基础的材料,拓展到了高性能陶瓷,这不仅是微电子技术上要用的,普通传统的表面涂覆刀具也需要的。精度也发生变化,我查了资料,大体上在1900年左右机械制造加工精度上还不到0.1mm,30年左右达0.01mm,开始可以做内燃机,拖拉机了,60年以后达0.001mm,即1μ,现在是亚微米,再过10~20年,可能达到纳米等级水平,概念都不一样了。

  大家都是搞机械制造的,我觉得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机械制造学科本身是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源于其它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两个动力。过去在科学上、技术上比较关心的是突破性的创造发明,然后报纸宣传,给荣誉,大家对它评价很高,但往往不太重视系统集成性工作。其实,许多技术成就是搞系统集成的,比如汽车,当然可追溯到汽车是什么人发明等等之类,它是渐进的、不断集成的发展过程。到了现代,看一下以后的机械制造科学,可能集成要比单项性的技术突破更为重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做,集成创新比许多单项创新显得更为重要。过去我们引进的大量装备,固然他们比我们先进,但你详细分析每一个单项技术,我们其实都有,问题是怎样高质量、科学地将它们集成起来,成为一条生产线,而且在关键上要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香烟生产可以做到一分钟6000支,或者更高。你有没有这个胆量做,如果有这个胆量,你也可以设计。无非是材料更高级一点罢了,弹簧要设计得更合理一点,无非是耐磨问题,你要解决得好一点。另外,动作间的惯量要尽量做得小,钢铁如果惯量还大,做钛合金的,钛合金不行,做碳素材料的。这实际上是竞争带动的。我觉得50年代时曾这样做过,做联合设计等等之类。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做,所以并不太成功,因为没有市场经济的平台。但现在看起来,我们的集成能力仍然很差,基本上是分散的引进。研究机构许多为了自己的生存创收,研究机构创收起来比工厂容易,它平均的文化水平高,智力程度高,挣点钱并不困难。但现在能够有效地做系统集成、做设计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还比较少。其实这是技术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也是知识化的未来经济提出来的新要求。

  过去大学教育是一次教育,工程师由大学培养出来,大学毕业等到五年工龄,可以评个工程师,再等五年评高级工程师。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大学的课程结构都变了,和我们念大学时不一样了,计算机能力增强了,但他们工艺知识比较差,实现机械制造结构设计的经验和阅历都不够。那么,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工程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为科技发展很快,现在制造产品的服务对象和制造本身所采取的工艺及概念都在不断更新,所以学会现在也搞远程工程师教育,我所了解的世界各国许多学会都把这部分内容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这部分不是只有大学能做,它必须要有职业社团参与。这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当然要继续做,但是职业培训、职业继续教育确实很重要,这也是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所带来的、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教育内容上不仅要有技术内容,也要有管理内容。以知识为基础、为驱动力的经济,所谈到的决不仅仅是科技知识,对制造业来说也并不只是制造工艺,或者是与制造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同样也必须包括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在内,因为产品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化的人,产品都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这也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国际化,也更加区域化。

  工厂概念也不同了。马克思时代,他实际上所研究的对象基本上在一个房顶下工厂的概念,当然,他也讲到外部的服务,比如金融,比如交通服务,他没有将它纳入到生产过程的增值劳动部分,他认为这是交流环节。现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很难分开,生产过程更加社会化,不是在一个屋顶下,而是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生产,你要将全球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全球的技术集成起来,组织全球最好的材料、工艺、人才、零部件来为你的产品服务,那你没有全球管理理念,没有全球的数据库,没有对全球合作伙伴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的确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学会工作也同样必须要有新的变革去适应。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制造业始终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所不同的仅仅是它的技术内涵、它的领域内涵会发生变化和调整。离开制造业就没有规模生产的物质产品可言,离开制造业也没有现在的文化、教育、信息、精神文明可言。精神文明当然不仅仅需要制造业,但它也离不开制造业,现在的光盘、磁带、电视机,哪一件不是靠制造出来的。当然它还要有节目源,有文化的内容。

  有人认为制造业是夕阳工业,我要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制造业是基础工业,不可替代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竞争的基础。这不仅是从理性上来认识,而且可以从历史上来看,可以从其它国家的情况来看。

  我最近研究了100年来技术进步的历史。这100年的技术进步,第一个事件是人的交通现代化问题。汽车是19世纪发明的,规模生产是在20世纪初。到1927年,福特公司汽车“T”型号机已达1500万辆,1900年美国人一生所走过的距离不超过1500英里,那时是徒步旅行。到了20世纪中叶,有汽车的美国人一个月驾车行驶的里程可超过15000公里。汽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汽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汽车加上高速公路改变了社会的城乡结构,为马克思当年预言的消灭三个差别提供了交通平台。我在德国呆的时间比较长,那里非常偏辟的地方生活得比城里不差,这要归功于交通,归功于高速公路。汽车是20世纪机械制造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方面,与汽车一样,飞机制造,然后是航天,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就是将人从繁重的家务劳动解放出来,尤其是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解放出来。大约在1925年以前,洗衣机、吸尘器、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就已经被发明了,当然规模生产、普及可能还要稍晚一点。20世纪40~50年代,开始有黑白电视,后来发展到彩电、录象机、CD、CDROM、DVD等,这些家用电器的发展靠什么?靠的是生产线,制造业。当然还要与其它如新材料以及电子工业方面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家用电器的发展也支持了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后来中国改革开放,家电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比较大的分量。没有制造业,经济能繁荣吗?不可能。

  20世纪还有一个很大进步是电报、电话、光缆、网络、无线通讯,现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电话普及到每个家庭,美国最早实现。改革开放前我们很难想像,我国哪个年代能像美国那样家家有电话。结果不到15年,在城市基本实现了。靠什么?靠制造业。没有制造业,不可能实现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上世纪的技术进步,通讯是个重要方面。通讯使得“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通讯使得全世界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分享。物质资源不能分享,你用了,我就不能用,但知识资源可以分享,可以无数次重复应用,这也为我们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20世纪发展起来的能源工业,开始时的汽轮机、火电、水电,到了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核能,后来的可再生能源等等,大型的装备靠的是制造业。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煤化工,后来的石油化工,从30万吨、60万吨到100万吨,像传统的水泥工业,现在要120万吨才达到经济规模,这些装备都是由制造业提供的。现在的高层建筑、桥梁、高速公路都建筑在制造业基础上。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人类的物质文明。

  从国家来看,有人说美国现在制造业很小,它主要靠信息产业,我看不对。我分析了几个国家,第一是德国,二战后的崛起,靠的是制造立国,它是机械制造的最大出口国,它的汽车、冶金设备、化工设备都很有竞争力,这是建筑在制造业基础上的,这样德国才有二战后的繁荣。日本靠什么起家?制造业。它有几个制造中心砝码,当然它现在经济排位有复杂的原因,如金融体制方面的原因,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但它的制造业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而且战胜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赢得了市场。美国就是因为有一度不太重视制造业,它的经济衰退了。克林顿上台后,就重视振兴美国的制造业,搞了1000多个制造技术中心,使得他们的汽车重新有了竞争能力,它的波音公司经过结构重组、技术提升以后,现在垄断了世界一半以上市场,军火工业更不要说。Motorola等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厂,IBM、GE等,也都是这样。它还是不放弃制造业。放弃制造业,都把这些转移到别国,转移到东南亚,它就会变成一个泥做巨人。

  从历史和其它国家情况看,我国这样一个接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只靠信息吃饭,更不能只靠股票富裕,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制造业,而且要有世界竞争能力的制造业。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机会的。制造业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是跨国公司垄断的行业。从美国、日本、德国的经验看,都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大企业都要将它的零配件、元器件、材料等扩散给中小企业,它可以实行全球化的虚拟制造。所以,我国的制造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关键是你的机制,你的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能力。

  我们学会过去以政府为依托,以大企业为依托的时候有优势,今后我们的服务面向和结构也要调整,除了为大企业服务,为国有企业服务外,也不能忽视中小企业,更不能忽视外资和民营企业,要加强同他们的联系和合作,他们同样是我国的税源,是中国制造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组织成分,我们的工作方式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的把学术交流、学术提高,跟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来推进、振兴我国的制造业。

  自然科学的推动力主要是靠科学内部的矛盾,它原有的理论与新发现的现象背驰,然后科学家要去搞清楚这个道理,科学就发展了。当然,它有的与应用并无直接关系。爱因斯坦搞相对论来纠正、替代、发展牛顿力学,它跟经济需求没什么关系。量子论当年提出来时,也没有想到有后来这么巨大的应用背景。但机械制造科学是应用科学,所有应用科学的动力主要来自需求,来自市场需求,来自国家需求,然后在需求推动下,靠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来推动技术发展。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认识,我们学会把制造商同研究、教育专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纽带,就是桥梁,它推动技术进步是符合其内在规律的,是非常有力的。

  现代经济是全球性的经济,科技发展也是全球性的,因此我们在今后要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分量,并且要提高层次,要围绕制造技术的发展重点,与国外、境外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千年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工作总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