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物摩擦学与人工关节学术研讨会
在上海召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酝酿已久的“生物摩擦学与人工关节”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6日~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工程界与医学界两个领域,但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与对方紧密合作,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会议发表论文27篇,主要集中在人工关节、义齿与人工心脏瓣膜三方面。

  开幕式上,上海交大谢绳武校长代表学校致辞,谢友柏院士代表摩擦学分会向到会的北京301医院骨科主任卢世璧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戴*2戎教授颁发了医学顾问聘书。

  两位顾问先生作主题发言,他们指出,从人工关节中每年约产生500万颗磨损颗粒,同时将有相应数量的细胞吞噬这些颗粒,变异的细胞将导致骨溶解,使原先紧密结合的“人工关节一人体骨”系统发生松动,最终导致治疗失败。此外,变异的细胞产生大量分泌物,它将给人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由工程界设计制造的人工关节成为人体内磨粒的发生源,它继而引起一系列医学反应,这种反应结果使人工关节松动,磨损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一个体内恶性循环。它的解决,必须从减少磨损与抑制变异两方面着手,只能由医学界与工程界专家紧密结合共同解决。

 清华大学席葆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工心脏瓣膜专家,由他研制的测试仪器被装备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大学和企业的实验室内。应会议的邀请,他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详细介绍了人工心脏瓣膜因反复冲击和气蚀引起的疲劳磨损,较人工关节磨损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磨损引起的失效,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作为摩擦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谢友柏院士的主题发言着重指出21世纪摩擦学应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指出它对摩擦学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会议用两个单元时间宣读论文,分别对生物陶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改性,表面处理技术,义齿的磨损,假体创新设计,图形学与CAD/CAM技术,测试技术,磨粒及其组织学反应,人工滑液等各方面,发表了研究成果,学术气氛严谨热烈。日本福田金属株式会社的尾田先生在会上作了“金属微细颗粒的制造与应用”学术发言,并在会后与到会有关代表就技术合作进行了实质性的商讨。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医学界与工程界的专家坐在一起,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深入探讨,是这次会议的最大特色。

  作为会议的最后一位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薛群基教授作了“纳米润滑材料与技术”专题发言,展示了纳米技术在未来生物摩擦学与人工器官中的应用前景。

  会议最后成立了“生物摩擦学与内植物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上海交通大学,委员共30分别来自大学、研究所、临床医院与企业。第一届专委会委员们认真讨论了专委会章程,并通过投票,选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质量与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成焘教授为主任委员,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田杰谟(清华大学),李涤尘(西安交通大学),杨生荣(兰化所),王纪湘(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五位教授和主任医师为副主任委员。章程明确,本专业委员会业务内容包括:一切发生在生命体中的摩擦学问题,一切以摩擦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医学内植物工程学问题:如:

  (1)动、植物中摩擦学现象的分析与仿生:
  (2)生物材料、活性材料及其摩擦学特性;
  (3)生物摩擦磨损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4)天然与人工滑液的研究及摩擦学特性研究;
  (5)天然与人工关节润滑机理;
  (6)生命体与植入体的摩擦与磨损,后果与对策;
  (7)界面力学与微动磨损;
  (8)试验技术、生物铁谱等检测技术;
  (9)相关植入体设计与临床工程等等。

  专委会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网页,并着手准备,发起一个由工程界与医学界共同召开的,规模更大,内容更为广泛,以“内植物工程”为主题的全国或国际会议。

(摩擦学分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