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西部制造业应该如何发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展制造业不是西部大开发的当前重点,发展制造业必须在人口、环境、资源等宏观经济和社会系统中加以综合考虑。讨论了西部制造业的改造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制造资源、联合起来去竞争的设想。 |
1 制造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 1.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 所谓西部,包括四川、陕西、重庆等1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的2/3,人口约占1/4,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间,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从950元增大到3800元左右,相对差距从1.82倍增大到2.6倍以上。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随之造成人口盲目流动、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中国1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布局,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造福子孙的宏伟蓝图,它的时间跨度至少是20年、甚至50年,决非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其功过成败须留待后人评说。 1.2 西部大开发不是西部大开采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深刻经验教训是长期战略欠妥,总体规划和决策欠科学,行动一阵风。从“大炼钢铁”到“三线”建设,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到重复引进,都说明了长期战略的某种失误。西部大开发不是西部大开采,决不能一哄而上,乱砍、乱伐、乱采、乱建,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进一步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或者盲目引进,追求短期的撏哑吨赂粩效应,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 1.3 制造业不是西部大开发的当前重点 (1)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长江、黄河的源头皆在西部,近年来下游地区频频发生大水灾的主要原因就是上游地区环境严重破坏而造成的。每当我出访欧洲飞越我国西部上空时,看到的都是荒山秃顶,与欧洲国家无法比拟。如果西部大开发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第一重点,退耕还林,大量植树,我深信,当西部地区山川秀美之时,我国经济发展必将更加一日千里。 2 西部制造业的提升和重组 制造业不是西部大开发的当前重点,并不味着制造业不重要,不需要研究它的发展战略。西部制造业在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期间都曾经有过跨越式发展,军工、飞机、摩托车、机床、纺织机械和动力机械等行业至今在全国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和重组,迎接新的挑战。 2.1 大工程中的工程 把制造业放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大系统中来考察,制造业是通过消耗资源(包括物质和人力)和污染环境而创造物质财富和提供劳动就业的产业。传统的制造业重视生产而轻视环境,制造业的提升和重组的使命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事实表明,消耗多、污染大、效益低是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差距的主要症结所在。兴办企业不仅看是否能够盈利,还要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有利,对造福子孙后代是否有利。局部有利不一定总体有利,今天有利不一定长远有利,人们容易看到局部和今天的利益,而忽视总体和长远的利益。制造业的提升和重组的目标是在考虑总体和长远的利益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 发展西部制造业不能照搬现有的模式。珠江三角洲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以“三来一补”和“港厂内迁”的形式发展了电子、服装、家电和玩具等行业,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江苏利用上海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兴办各种乡镇企业,也火红了一阵。浙江人以善于经营的传统,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形成了以服装、模具、电器、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制造业。但是,西部没有这些条件,何况上述模式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发展西部制造业不应该沿用这些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是东部制造业的污染转移、落后技术的转移,东西部技术梯度转移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在宏观决策上,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责无旁贷,地方保护主义百害而无一利。我国汽车总装厂的数量比世界各国的总和还要多,但产品无论在价格上和质量上,都没有竞争力。80年代,全国盲目引进各种家电生产线,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今天的家电价格大战,从长远的观点看,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2 制造业的信息化 20世纪,人们曾把制造业定义为通过加工把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工业,借助劳动分工、机械化和自动化实现高效率的大量生产,因此生产的增值主要在加工过程中体现。随着市场竞争、技术普及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增值作用明显提高,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制造业已经成为物质和知识同时加工的产业,这种变化趋势正在加剧,见图1。 (a)20世纪的制造业(b)21世纪的制造业(图) 图1信息和知识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从宏观来分析,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物质比重不断下降,产品价值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小,这种趋势将全球传播,例如1台110cm的背投大屏幕电视与1架高档数字摄录机的市场价格基本相同,它们的体积和物质消耗要相差几百倍后者的高增值主要来自较高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特别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活动带来本质的变化,从而导致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我曾经参观一家企业,他们告诉我:“我们已经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全部采用CAD进行产品设计和计算机管理”。事实上,这家企业仍然是按照传统方式在运作,CAD的主要功能是绘图,计算机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打印各种报表,这种信息化并没有使他们能够赚更多的钱。信息化的标志不在于是否有“漂亮的”计算中心供人参观,而在于是否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以前的事情,减少了不增值的环节,消灭了浪费。 信息化的目标是构造一个健全的“企业神经系统”,将因特网的概念引入企业内部和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内联网和外联网,借以能够实时和准确地反映物料供应情况、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开展电子商务。它将使企业能够像人体一样随时“感知”其所处的环境,迅速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信息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例如,电子邮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流程,它省去在纸上书写、封装、贴邮票、投入邮筒、收集、运输、分检和投递等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的过程,使信息传递的过程时间缩短了几十倍至几百倍,而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类似的、以一当百的潜在案例是否同样存在呢?回答将是肯定的。事实表明,用数字过程代替纸张,不仅节约费用和时间,还可以解放知识型员工,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毫无疑问,明天的赢家将会利用管理企业的新方法,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创造新的局面。重要的是,新方法不是就技术论技术,而是用来重新形成企业的行动规范和组织结构。 信息化对于西部制造业来说,是与东部制造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看准这一点,抓住时机,改变观念,深刻理解新的竞争环境,脚踏实地认真去做,一定大有可为。 |
2.3 改制与重组 国营企业在西部制造业中占据绝大多数。在改制和重组的问题上,西部制造业比东部慢了一拍,但是,后来者居上、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通病是“大而全”、“小而全”,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从而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已经明确,西部制造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创新。股份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它起到政企分开、明晰产权的作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有助于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益。此外,股份公司上市可以积聚社会上的资金,注入新的活力。在股份化的过程中,职工持股和技术持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认真探讨,它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越过障碍,重铸辉煌。 生产功能与社会福利功能的分离是西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问题,国家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在短期内于以落实推行,使企业尽快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脱出来。 精简机构,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是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基础。通过信息化使企业结构扁平化,权力下放,减少管理层次,消灭一切不增值的过程和环节。企业的领导者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决不应该热衷掌权而忽视效益和长远利益。 结构性调整和重组是西部制造业面临的又一挑战,把“大而全”的企业解体,重新组合有竞争力的集团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将来,制造业将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产品配置”企业,即与客户一起构思产品,实现大量定制,提供完善的服务;二是“功能部件”企业,即以专业化的优势和精益求精的技术成为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 迎接下一代制造的挑战 3.1 驾驭变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发展西部制造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特别重视结合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战略研究,深入分析新经济对本地区制造业的影响,认真总结第一次和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变成为下一代制造业将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回避就意味着丧失竞争力,前进又有不少艰难,真是进退维谷。但是,今天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种驾驭变化的挑战。企业家、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进退维谷的问题。 西部制造业要想实现第三次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认识到理念比资产更加重要,人才比设备更加值钱。下一代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及机制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和知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才能避免昙花一现,获得可持续的、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图2描述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策略。可见,新世纪来临,发达国家将沿着新经济发展轨迹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如下:①富国保护环境、穷国牺牲环境;②富国购买资源、穷国开采资源;③富国开发理念、穷国制造产品。 图2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的发展轨迹 针对这一现实,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明确长远利益和权宜之计,谋求善策。 3.2 从生产型企业过渡到知识型企业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获得新技术的途径变得更加容易,依靠某项新技术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一个新产品刚推出不久,竞争对手就会把更便宜、更好的类似产品投入市场,因此企业的生产和业务活动都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不断创新将成为企业的生存前提,获取和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就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客户越来越挑剔,客户的满意将从单个产品转向问题的解决方案。客户和供应商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产品和过程的开发。企业不仅是生产物质产品的组织,也是向客户提供服务、使客户得以通过使用产品获得增值或享受的机构。 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职能将从生产型向知识型过渡,知识不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将成为企业的资产,企业必须有能力获取新知识、管理和应用新知识。在下一代制造企业中,知识管理、创新管理和变革管理将与生产管理同样重要。 4 联合起来去竞争 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又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困惑。制造业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已经成普遍的现象。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突破困境,那么就联合起来去竞争。分散网络化制造通过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使企业能够利用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新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以适应市场多变和客户的需求。分散网络化制造的构思见图3,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快速地、并行地组织不同的部门或集团成员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②快速地将产品制造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厂家组合成一条高效的供应链;③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各参加单位能够就用户需求、计划、设计、建模和仿真、生产进度、质量以及其它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和通讯。 联合起来去竞争可以作为西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网络联盟企业是联合的重要形式。网络联盟企业是由加入这一集团的若干企业、机构和个人组成,所有成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产品特点,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它的支撑技术是宽带数字通讯网、因特网、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借以实现信息流的自动化,它的运作空间可以是全社会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此外,它同时具有更广泛的技术、管理、人员、组织和市场经营的柔性。 图3分散网络化制造的基本构思 网络联盟企业有3种不同的类型: 张曙,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科技功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企业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