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开幕词

周光召
(2001年9月13日)

   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今天在我国东北名城吉林省长春市隆重开幕了。我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同志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这次年会给予多方面大力支持的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吉林大学,以及吉林省和长春市科协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协实行了每年举行一次综合性、多学科、开放性、大规模学术会议的学术年会制度。通过年会,努力营造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科技事业,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学术氛围,集中展示我国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1999年10月在杭州市、2000年9月在西安市举办的两届年会,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2001年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行“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征求全国性学会意见的基础上,经中国科协五届常委会研究确定,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争夺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身逢如此伟大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 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6月22日,江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六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全面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鼓励原始性创新,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江总书记深切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时代前列,把实现个人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历史责任,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断贡献聪明才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两个重要讲话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世纪开创科教兴国的新业绩,为实现“十五”计划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最大的机遇,莫过于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工作空前的理解、需求和关心、支持。回想一个世纪之前的二十世纪初期,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发出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呐喊,相对于山河破碎、国难日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显得是多么的微弱和无助。今天,党和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不仅极 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去实现几代人的世纪夙愿,而且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和有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觉行动。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我国的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能不能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有没有能力来满足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如果不能成功地面对这个挑战,那么我们就会辜负和愧对党和国家创造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良好机遇。为了作出坚定不移的肯定回答,科技工作者队伍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自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主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以来,创新已成为中国科技改革和发展的主题。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杰出青年的回归和吸引,中国科学技术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强调创新,增加经费鼓舞了士气,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还不能保证会导致科学前沿的原理突破,产生引导市场的重大技术革新。当前在科技界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热衷跟踪模仿、追求论文数量、评价和宣传浮夸不实、学术争论开展困难和跨学科协作很少等观象,在少数人中还出现弄虚作假、包装炒作、抄袭行骗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有在艰苦条件下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文人相轻、论资排辈、近亲繁殖等毛病。所有这些都说明,要取得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我们还要克服存在于科技政策管理和科技界自身的许多弱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这里,作为对比,我想向大家介绍芬兰发展的情况。1995年,根据位于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机构(IMD)的调查,芬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世界第18位,1998年提升为第5位,1999年再次提升为第3位,而芬兰的人力资源则排名第一,反映了芬兰高等教育的水平及劳动者的素质。到了2001年,由联合国开发署发布的2001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芬兰的人均科技成就指标排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在《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公布的2000年度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中,芬兰也是超过美国,位居第一。从1995年到现在,我国虽然在科技上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和芬兰比较起来,我们就没有任何值得自满的理由了。

  二战前,芬兰只有以森林为原料的造纸业较为发达。从60年代开始,芬兰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成立国家科学政策理事会;70年代发展高等教育,在传统产业中引进技术,注重创新,木材加工、造纸机械、纸和纸浆、冶金等产业取得较快进展。至80年代初,芬兰出口产品中,木材占15%,纸浆占30%,金属制品占25%,电气与电子产品只占4%。

  80年代后,芬兰抓住世界信息技术兴起的机遇,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投资教育和科技,新建技术学院25所,建立国家研究与发展基金(SITRA),在贸工部下设立技术发展中心(TEKES),以NOKIA为代表的一批大公司也大大加强了R&D的投入。 1997年,芬兰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3%,仅次于瑞典和日本。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芬兰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出现衰退,GDP累计下降15%,失业率由1990年的4%猛增至1994年的18.4%。困难并没有压倒芬兰,而是促使芬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以资源为基础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到90年代后期,芬兰出口产品中,通讯和电子工业的份额已占重要位置,NOKIA在这期间作为电信巨人崛起,战胜美国的Motorola和瑞典的爱立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移动通信公司。

  芬兰只有514.7万人口,不到北京人口的一半,气候寒冷,除森林资源(面积占69%)外,没有其他重要自然资源。芬兰历史上长期成为瑞典和俄国的殖民地,多次遭受外国入侵。在二战期间,就两次和苏联作战,一次和德国作战。二战后,芬兰还因为反击苏联入侵初期与德国结盟而成为战败国,承担战争赔款,并成为战后国际上唯一完成所有战争赔款清付的 国家。

  一个自然资源不足的战败小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以世界第一的竞争力崛起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深深的敬意。芬兰的崛起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因,那就是芬兰所拥有的唯一资源——高素质的芬兰人。他们热爱祖国,具有团结一心向现代化进军的坚强意志,他们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高尚道德,他们依靠现代管理,面对国际市场严酷竞争,进行不断创 新的追求和超越。长期深重的民族灾难锻炼了芬兰人民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性格,形成了芬兰人高度的爱国心和团结合作的品质。

  创新的教育树立了芬兰人的自信和自尊。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知名度显然不及美国的哈佛和MIT,但是在微软视窗一统天下的90年代,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学生却敢于向之挑战,开发出与之抗衡的Linux操作系统。没有这种敢于为天下先的气慨,能够设想会出现今天芬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竞争力第一的国家吗?

  再看看NOKIA的发展。NOKIA成立于1868年,从事木材和造纸工业,1920年兼并一家橡胶工厂,开始发展橡胶生产,60年代开始发展电力传输和通讯。1992年经济衰退期间,调整业务方向,集中于移动电话和无线通讯。NOKIA在90年代后期的迅速崛起 是由于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的正确决策和对数字技术的先期开发。NOKIA早在60年代就注意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是最早在通讯产品中推出数字技术的厂家。NOKIA在2000年投入R&D的费用达到 20亿欧元,其移动电话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第一位。2000年利润增长达到45%。今年开始的全球经济下降,无疑对NOKIA也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相信以芬兰人不屈的性格,将会很快看到他们战胜困难的对策。

  反思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芬兰成功的事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1.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的不断调整,为做好准备、乘势而上的国家、企业和部门提供以弱胜强、发展开拓的良好机遇,也促使那些跟不上的国家、企业和部门走向衰退。

  2.在相同的外部条件和激烈竞争环境下,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主要由内因决定。

  3.内因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样的。我们既需要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工程师,也需要杰出的会计师,精明的科技企业家、经理和管理专家以及熟练的技师、程序员和工人。在人才中,有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领导班子和学术带头人尤为重要。

  4.物质条件在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上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较差的物质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绩。如同两军作战勇者胜一样,在科学研究上,同样也是科学精神好、自信心强的一方将取得最后胜利。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基因双螺旋结构都不是在物质条件最好的国家和实验室中产生的。在有了基本工作条件后,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使命感和凝聚力,创造健康的学术交流、争论和促使创新思维产生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组成团队,选择学术带头人等,将起更关键的作用。

  我认为,我国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还相对不足,需要提高,但是我国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更需要提高,我国科技界的思想更需要解放,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更需要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更需要弘扬。我希望,在本次学术年会上,能就发展我国科技必须优先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净化科技界的风气作出必要贡献。

  本届学术年会邀请了著名科学家做大会主题报告,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和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除了在主会场围绕年会主题组织综合性学术交流外,还安排了10个分会场的专题交流。希望与会同志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争鸣,为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把学术年会培育成学术交流活动有影响的“精品”而共同努力。祝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