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7日,《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邀请在京编委就2001年度编辑部的工作和2002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座谈。出席会议的编委有徐滨士、丁培璠、马世宁、王仁智、左铁钏、关成君、朱胜、刘世参、刘家浚、孙冬柏、张嗣伟、李金桂、海锦涛。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徐滨土主持。
刘世参主编向编委们汇报了2001年度编辑部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重点汇报了刊物的定位与到位、奋斗目标与发展思路以及今后办好刊物的措施。出席会议的编委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1.编委们对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的办刊质量逐年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对促进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层面,标志着《中国表面工程》刊物的质量和成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刊物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良好机遇。面对激烈竞争的形势和我国加入WTO后科技与工业发展的需求,希望《中国表面工程》杂志办得更好。
2.编委们对刊物的定位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中国表面工程》应定位为工程技术类的学术性期刊,要积极宣传和引导技术应用。刊物的读者对象是院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设备(装备)管理部门的干部。编辑部要按此定位组织稿件,扩大发行。学术性的文章主要来源于院校和科研单位,要积极主动组稿,形成固定作者群,还可定期约请外国专家撰稿。要抓学科前沿方面的文章,一篇国际前沿的好文章能带动一个方向。技术应用类的稿件篇幅不要太长,而要重点说明研究成果应用的场合和取得的效果。
3.对刊物要积极宣传,重点放在对EI代表机构的宣传,争取EI多收录,这对调动作者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4.每期可以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有几篇引导学科发展和工程应用的文章。但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又不宜太多,以适应不同行业(或专业)不同层面人员的需求。确定主题可有多种思路,要视表面工程的前瞻点、热点、难点和稿源情况而定。
5.进一步发挥编委的作用,邀请编委撰稿、荐稿和审稿。
6.积极申办改版事宜,在中国科协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支持下,力争2002年7月之后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7.要进一步加强编辑部建设,强化改革措施,提高办刊效益。
编委们一致认为,当前表面工程发展很快,新成果不断涌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办好《中国表面工程》杂志有良好的学术、技术基础,也有许多有利条件,编委们对其发展充满信心。
编委会主任徐滨土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编辑部要认真消化和领会编委们的意见,关键是以创新思维把握好刊物的定位和到位问题,抓好刊物的学风建设,深化编辑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将《中国表面工程》杂志办得更好。
(《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