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文转载自《经济日报》,值得一读。制造业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人口占世界1/5多,没有强大制造业的支撑,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为此,中国工程院根据院士们的建议,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原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和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为本课题顾问,组织了由朱高峰等25位两院院士和40多位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经过一年多的分析研究,分别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新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新世纪振兴我国制造业的对策》、《企业深层次体制改革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等4个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专题分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咨询研究报告,目的是建议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征得中国工程院同意,《经济日报》独家摘要发表。为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将于12月5~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制造业与未来中国”的2002年年会,12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分别做题为《论可信可靠的现代化》和《制造业的创新与竞争力》的主旨报告。

 

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

现状·地位·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
  1.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工业的总称。制造业一般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之分,其中装备制造业越来越重要。
  按我国现行统计的划分,制造业包含工业中扣除采掘业、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后的所有行业,共计28个(图1、图2)。
  2.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概述
  (1)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表1

1 2000年全国工业构成(按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分析)

 

第二产业50.90%

2 200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分布

  ①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30700.0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403.6亿元的34.3%
  ②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的五分之四。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占工业的77.58%
  ③上交税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00年制造业上交税金4525.81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12581.51亿元的35.97%,占同期国家财政收入13395.23亿元的33.79%
  ④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市场。2000年我国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804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8924万人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71150万人的11.3%
  ⑤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2000年我国制造业出口约为2237.5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492.10亿美元的89.78%
  ⑥快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14.4%19801998年为12.65%;与之相应的是,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6.2%19801998年为9.94%。制造业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2000年全国制造业在全国主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

指标名称

单位

指 标 值

制造业比重(%)

全国经济

工业

制造业

占全国

占工业

从业人员

万人

71150

8924

8043

11.3

90.13

工业增加值(或GDP

亿元

89403.6(全国GDP

39570.3

30700.03

34.3

77.58

税金

亿元

12581.51(全国税收总计)

 

4525.81

35.97

 

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13395.23(全国财政收入)

 

4525.81

33.79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492.10

 

2237.52

89.78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统计范围:全社会数。

2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

 

中国

1999

美国

1994

日本

1993

德国

1994

英国

1992

法国

1994

韩国

1994

印度

1992

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

4258

97300

104730

76550

45330

59520

55720

3350

工业增加值率(%)

26.32

49.31

38.01

48.44

43.57

38.49

42.98

22.68

 

 (2)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200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1998年美国的26.13%,1998年日本的41.81%;我国虽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问题是:
  ①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表2)。总体上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
  ②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1.45%、54.90%、64.03%、46.09%、35.55%(图3)。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经济效益低,资产负债率高达75%以上,有些甚至资不抵债。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形成了依赖性进口。
  ③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

图3 我国主要工业行业生产能力

图4 机械电子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重

  ④结构不尽合理。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34.29%和33.63%,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1997年美国为44.1%、日本为46.6%、德国为46.6%、法国为39.8%、英国为38.8%,图4)。总的看,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
  ⑤体制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国现有的制造业重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但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未减弱,同时,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却并未到位,形成政府各部门多头管企业,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牢卡住企业的脖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本身的问题主要是管理落后,使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不能协调发展。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
  装备制造业指资本品的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投资类产品企业的总称。

图5 美、日、德、中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在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4位,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9年为26.46%,但低于美国(1997年为35.24%)、日本(1997年为37.31%)和德国(1997年为37.28%)等10个百分点以上(图5);1999年装备制造业占全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达1/5~1/4;上交税金806.1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4%;全部从业人员达2186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3.1%;销售额约为3463.1亿美元;一些产品产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现有3.6万家国有企业(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高,一般都为国有企业)没有一家能跻身世界500强。装备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
1.总体水平不高
  设备利用率低,约一半(51.86%)的生产能力闲置。设备陈旧落后,1999年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66.4%。
  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7%、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自主开发薄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局面。
  组织结构落后,零部件、元器件产业的发展没有合理安排,加之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难以形成专业化、大批量、优质、低成本、先进的基础零部件产业。缺乏成套设备的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使得大量成套设备在市场竞争中失利。
  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为18个月,而美国1990年不少产品已达到设计周期3个星期,试制周期3个月。国产装备的交货期长已成为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屡屡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经济效益低,1999年销售收入利润率3.64%,增加值率25.26%,劳动生产率3.36万元/人年,都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数值,处于很低的水平。
  2.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
  以1999年为例,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70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2.7%),而出口只有496.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5.5%),进出口逆差达211.1亿美元。1999年一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5750亿元,加上各种费用可达6300亿元,而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只有7053亿元。可以说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元器件、技术和装备基础之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70%由进口产品占领。
  3.条块分割以及地方、部门保护依然严重
  虽然历史上已形成一批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集中地;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集中地;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集中地;西部(包括四川、重庆、陕西等)军事装备制造集中地。但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市场格局,加上法制不健全,使得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困难重重,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组织结构分散;又由于非正当的市场竞争,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4.民营企业比重过小
  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装备制造业的资本构成:国家资本占38.47%;集体资本占12.01%;法人资本占17.92%;个人资本占6.41%;港澳台资本占7.12%;外商资本占18.06%。可以看出,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民营经济进入难度大且占比重偏小,产业缺乏活力。
  三、我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已开始将制造技术本身的发展与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用高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时候,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实际就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阶段性差距,主要问题是:
  1.设计技术方面
  发达国家有雄厚的原创性技术支持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推广新的设计方法;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在大型企业开始实现无图纸设计和生产。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少,产品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设计基础数据缺乏,设计规范和准则陈旧;虽然几乎全部大型企业、70%的中型企业、20%~30%的小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CAD技术,但主要目的是“甩图板”,而用CAD技术开展创造性设计的工作较少,新的设计方法应用不多。
  2.制造工艺与装备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早在50、60年代已普遍采用优质、高效、低耗工艺及装备;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快速原型成形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也已在较广范围应用;超高速加工主轴转速已达到30 000转/分,回转精度一般已达到<0.002毫米,快速进给速度50米/分。在我国,优质、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不足10%;上述加工工艺模拟及优化等技术,只有较少企业开始采用;超高速加工主轴转速只有6 000转/分,回转精度一般为0.005毫米,进给速度24米/分。
  3.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已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998年全世界已拥有机器人72万台,实现柔性集成化生产,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我国,企业仍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虽然这几年的发展有所增长,但仍处于很低水平;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的企业极少,1999年机器人拥有量约3000台,只有全世界拥有量的千分之四。
  4.系统管理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目前十分重视新生产模式、组织和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也相继出现,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计算机技术已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已逐步推广,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B)带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落后。ERP在我国虽已有上千家企业应用,总投入约80亿元人民币,但大多不成功,效果不佳。造成阶段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陈旧的体制和僵化的机制,阻碍企业追求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缺乏能有效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三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还没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四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重视不够。
  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
  制造业拥有最为庞大的产业体系,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4个等级。制造业是16个门类之一,并分别占全部大中小类的33%、46%、64%。从2000年我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国工业总计的比重(表3)看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完善、分工严密、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制造业是我国需求最大的产业。制造业的状况表明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决定了人民生活的基本水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2.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
  我们要依靠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提供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各种手段、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国防所需的各种武器、科技发展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保证人民健康所需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药品,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等等。可以说我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无不依赖于制造业的先进和强大。
  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都是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国家,而欠发达、发展缓慢的国家都是制造业不发达、结构升级困难的国家。1997年4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值量。感应度越大,该部门受其他部门需求拉动的作用越大。影响力系数反映当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装备制造业的6个部门中,除仪器仪表行业外,其他5个部门的感应系数都超过1。在国民经济全部40个部门中,装备制造业6个部门的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金属制品、交通设备、仪器仪表分列前5位,影响力系数全部大于1。可见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

 

表3 2000年中国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全国工业总计的比重

指 标

工业总计

制 造 业

合计

轻纺

制造业

资源

加工工业

机械电子

制造业

企业单位数

162885

148299

54619

44646

45134

%

100.00

91.05

33.53

27.41

27.71

工业总产值

(1990年不变价)

亿元

75710.69

71403.03

18278.18

22053.66

29940.01

%

100.00

94.31

24.14

29.13

39.55

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亿元

85673.66

75111.27

21006.47

26520.96

26396.34

%

100.00

87.67

24.52

30.96

30.81

工业增加值

亿元

25394.80

19702.24

6015.98

6755.57

6624.96

%

100.00

77.58

23.69

26.60

26.09

资产合计

亿元

126211.24

95547.97

23154.27

38460.26

32482.01

%

100.00

75.70

18.35

30.47

25.74

流动资产

亿元

54338.15

46131.64

11200.07

15393.92

18803.31

%

100.00

84.90

20.61

28.33

34.60

固定资产净值

亿元

52798.39

34915.4

8746.30

16670.08

8988.94

%

100.00

66.13

16.57

31.57

17.03

固定资产原价

亿元

78646.30

51798.87

12345.89

25144.89

13567.81

%

100.00

65.86

15.70

31.97

17.25

负债合计

亿元

76743.84

59260.18

14792.57

23229.13

20278.00

%

100.00

77.22

19.28

30.27

26.42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84151.75

71700.88

19735.24

25683.69

25182.72

%

100.00

85.20

23.45

30.52

29.93

利润总额

亿元

4393.48

2732.62

785.13

773.72

1154.80

%

100.00

62.20

17.87

17.61

26.28

税金

亿元

5119.37

3968.08

1518.48

1420.89

988.42

%

100.00

77.51

29.66

27.76

19.31

全部从业人员

(平均人数)

万人

5559.36

4606.28

1510.61

1508.89

1442.11

%

100.00

82.86

27.17

27.14

25.94

 

说明:表3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以上表明,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具有极高的带动效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是产业优化结构的推动力量。
  3.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
  近些年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近两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国际贸易结构和比价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初级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断走低,竞争力越来越弱。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各个国家都千方百计扩大制成品的出口,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附加价值。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及韩、新加坡等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的90%以上。200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出口份额也已达到89.78%,这说明制造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力军地位。
  4.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舞台,科学技术的基本载体
  制造业是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近10多年来,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技术和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都依赖于健康的、具有活力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就是当时高技术影响的结果,高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或者改造了传统产业,成长为新的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综观工业化的历史,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都孕育于制造业的发展之中,同时,制造业也是科研手段的提供者,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相伴成长。从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美国来看,制造业企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的全部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制造业内外所用的大部分技术创新,使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技术进步,都来源于制造业。所以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
  5.有助于塑造工业文明的道德基础和市场经济秩序
  以大机器制造业为标志的工业化进程,在人类历史上使社会生产力空前飞跃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精神面貌。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抛弃了传统的僵化保守、等级观念,而科学、理性、规范、守信、协作、创造性与个人成就感等工业文明理念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给农业人口转向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我国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道德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严格有序的市场经济规则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长期锤炼。以大机器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奠定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坚实基础,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的产业大军。
  综上所述,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产业结构将有重大调整,制造业将是调整中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也是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他任何产业不可替代,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样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是我国国民素质从农业小生产状态向工业文明演进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把一些产品的中间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但仍强有力地控制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和市场,以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其他利益。可见没有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其他产业也不可能良性发展,就业问题将更为尖锐,人民生活难以普遍提高,国家稳定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我国的现代化就
  难以实现。认为现在已进入新的经济时期,制造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可不予重视的观点和非物质经济已成为主导的提法是完全错误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