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于2002年6月28~7月1日在希腊的Tinos岛举行。会议根据惯例仍由《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杂志主办,并由主编Dessouky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希腊爱琴大学作为协办单位承担了会议的组织工作。
参加会议的学者约210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有代表出席,也有不少代表来自发展中国家。北美是现代工业工程(IE)的发源地,也是IE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地区。土耳其既占有地理上的优势,也反映了在IE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规模。亚洲的IE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因此参会人数较多。中国学者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达20多名,反映了中国在工业工程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中国大陆代表4名,是天津大学卢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唐晓青、同济大学乔非和宁波大学叶飞帆。会议论文集收入论文170多篇,在5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卢岚、乔非、叶飞帆三人分别担任一个单元的分会场主席。
会议主题是"信息时代的工业工程"。从论文内容看,在IE的主要领域与以往几届会议没有很大差别,但适当强化了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的内容。论文主要涉及的领域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产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三大方面。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网络与电子商务、智能计算、优化技术等;生产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工厂选址、工程管理与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系统、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价值工程、人机工程、清洁制造、可靠性工程等。从研究内容及性质上,充分体现了IE学科在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实践双方兼顾的特色。
论文数量最多的是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另一个亮点是供应链管理与后勤物流系统,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供应链的仿真分析技术、供应链的互动式控制技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等论文可看出,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当前供应链研究与应用的特点之一。对决策支持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体现了IE的定量化分析手段。应用领域包括移动通讯系统管理、多智能体应用、自适应分布式制造系统、生产作业计划等。此外,对于IE学科的支撑学科和相关方法,如数据挖掘、知识获取、排队理论、多准则决策方法等也发表了不少论文。
在当今时代,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为工业工程服务,提高其应用效果,是IE界思考的问题。大会的一个特邀报告"IE的生存问题"(爱尔兰国立大学O'Kelly教授)根据IE当前发展的特点,提出三个问题并展开讨论:一是随着其他领域工程师们对"软"技术的掌握,IE师的特色和吸引力将会降低,因此IE师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强化专业特色,增加工程方面的色彩和"硬"技术内容;二是在传统工业工程领域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管理和商务分析人员也有较多进入,因此要求IE师们拓展、发挥自己的空间,抓住机遇;三是IE师在学习、组织、制造与经营系统的进一步集成、各种现代商务管理哲理等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如何扩大施展才华的机会。大会还安排了三场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多准则决策理论与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获取以及优化方法等。
我国大陆学者参加会议的数量,相比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对欠缺。虽然有经济上的因素,但同时反映了大陆学者在国际学术界不活跃。应加强工业工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更多地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从而提高我国的研究水平。此外,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工业工程学科已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队伍,也开展了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研究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亚洲工业工程研究中心。2004年在日本召开的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国际会议对中国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应尽量争取参加。
会议安排了简短的闭幕式,对组织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宣布第31届计算机与工业工程会议将于2003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32届会议将于2003年8月在爱尔兰Limerick召开,2004年会议将安排在日本京都。
(宁波大学 叶飞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