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IE专业实践环节研讨会在吉林召开

  由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和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的"全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研讨会及物流工程培训班"于2002年7月20~25日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有57所高校,3家企业,19家全国工业工程(IE)专业自学考试助学单位参加会议,代表共计106位。参会高校占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共有72家)的78%。在57所高校中,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机械学院的35所,占61%;设在管理学院的17所,占30%;设在其他学院的5所,占9%。

  会议采取大会重点介绍和分组交流的形式进行,除有关工业工程实践环节内容外,还涉及到工业工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主干课教材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内容广泛,讨论热烈。与会代表一致反映会议选题正确,召开及时,效果极好,希望能成为例会。会议还组织参观了一汽集团轻汽公司。

  根据会议交流,代表们对目前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评价,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高校开设IE专业比较早,具有一定水平,知名度也比较高,如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约占开设工业工程专业高校的20%;第二类高校虽开设IE专业时间不长,但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开始进入专业课和实践环节阶段,约占25%;第三类高校刚刚开设IE专业,约占55%。从第三类高校开办IE专业的动机背景分析:一是认为IE专业有前途;二是为增加新专业。这部分高校的突出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对工业工程专业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素质有待于提高。对于专业培养定位、教学培养计划、实践环节等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加强信息的沟通与指导。

  为了促进工业工程在全国普及,更好地引导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在统一基础标准的前提下,促进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办出具有各自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保证学生质量和提高就业率,代表们建议:

  1.希望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提出工业工程专业指导性大纲,包括基本模式、结构、内容,以规范工业工程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大纲宜粗不宜细,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出各自的特色专长。

  2.希望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有关部门、高校提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工业工程实践环节框架体系,确定基础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及相应的实验项目、方法、手段,作为开设此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引导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评估提供依据。根据实践环节的框架体系,组织有关单位根据需要分期进行联合开发实验项目。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合理分享新资源。

  3.希望加强不同层次的师资培训,尤其是转行教师的培训。培训教材最好由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推荐,具体工作由机电工程师进修大学机械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以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师资的质量。

  4.希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有关工业工程专业的学术交流,加强工业工程宣传,在学会网站和《会讯》上开辟工业工程实践环节窗口。对目前已有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应用案例等进行收集整理,提供给需要的高校。

  5.希望高校能根据工业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特别注重"产学研"交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实验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6.希望根据高校对21世纪工业工程教材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着手组织对教材进行修订,争取2004年完成。

(进修学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