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2002年12月6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张国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值此 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召开之际,我受曾培炎同志委托,代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年会的主题为“制造业与未来中国”,这无疑是关系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大计,对提高社会各界对制造业重要性的认识,振兴中国制造业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谓是伴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进步。装备制造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行业。以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若干阶段,常常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中华先辈对装备制造业最深刻、最形象、最朴素的理解。在近、现代社会中,装备制造业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和兴衰。西方列强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坚船利炮,是凭借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强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在刚刚过去的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占据优势的大多都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坦克、飞机、潜艇和导弹无一不建立在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之上。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能造就强大的国防。在现代社会中,装备制造业更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装备制造业不但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其他产业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制约着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能力,提供了现代服务业赖以生存的硬件,改变着服务业的方式甚至人类生活的方式。正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才使世界不断发生着种种巨变。 当前,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并进一步带来了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由此将形成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格局。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丝毫没有减弱,某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常常扮演强者;而没有装备制造业支撑的资源大国,却在国际竞争中将资源带来的丰厚收益拱手相让,甚至连国家主权都难以保证;没有装备制造业支撑而只以服务及信息业为主的国家,在国际经济动荡中风雨飘摇。人们惊叹信息社会到来之时,装备制造业仍然是信息产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上领跑的西方发达国家,仍以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为立国之本。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仍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条件。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应十分重视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扶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是中国强大之所在,是中国能在国际经济风雨动荡中依靠扩大内需发展本国经济的本钱。 改革开放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一扫多年一贯制的陈旧产品设计, 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新的装备工艺技术,几乎遍及所有产品领域,产品开始在市场竞争中谋求改进和发展。80年代以来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飞跃发展的第二阶段。谋定而后动,是成就大事之根本。欲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在加入 WTO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制定了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党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装备制造业也将在我国经济腾飞中起到十分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80年代当党发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强国的号召之时,在工程界曾流传过“靠买是买不来一个现代化”的说法,以此强调消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国产化、振兴我国制造业的重要性。2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这一朴素的认识为我国今天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腾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 1980年之前,我们所能制造的最大机组仅是12.5万和2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当时全国的装机容量仅为6587万千瓦,而今天全国装机容量已达3.3亿千瓦,30万、60万千瓦发电设备是我们的主力机组,并全部立足于国内生产。试想如没有消化、吸收、国产化,我们能靠进口设备来建设2.6亿千瓦发电厂、建立起世界第二位的电力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吗?如不建立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靠进口能满足年300万辆汽车的需求吗?中国经济正在腾飞,党的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的宏伟蓝图。我们在此时刻召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迎接挑战的一次宣示,是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再次腾飞的一个呼喊,也是众多机械工程业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心愿。最后衷心祝愿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