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 首 语 ☆

  对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而言,刚刚过去的2002年意义非凡。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借十六大的强劲推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于12月初在京隆重举行了主题为“制造业与未来中国”的2002年年会,近6000名来自祖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聚首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聆听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前任院长宋健和本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精彩演讲。两位院士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不凡的前瞻判断力,从历史、人文、哲学、理学和工程技术学相结合的视角,由宏观及微观、进而由微观达宏观,全方位阐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地位、前景和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方略。

  规模空前、水平超凡的2002年年会以其强烈的时空感充分体现了本会全面响应中央号召,全力呼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坚定决心,历史将证明本届年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迎接挑战的集体宣誓;是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再次腾飞发出的呐喊;也是众多机械工程业者表达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奉献力量的心愿。她将有助于装备制造业广大从业人员振奋精神,齐心合力,在制造业营造一种声势,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以重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雄风,再创辉煌。毫无疑问,本届年会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展史上已经留下浓重的一笔。

  2003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十六大各项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充满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收获。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同时要求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落实,成千上万从事、关心并受益于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同志们应由此增强信心和责任心,勤奋工作,扎实进取,不负历史的重托、民众的期望,为提高社会各界对制造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全面振兴中国制造业、进而全面实现工业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一新的历史性长征中,每个行业、每个集体、每个人均承受着新世纪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变革产生的压力和动力。作为拥有66年光荣历史的传统工科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迎接考验,从而确保学会得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实力投身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中。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界、工业界和教育界的纽带和助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责无旁贷,应将学会各项工作与实现工业化的伟大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学会专业优势,正确引导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要弘扬学会社会号召力,提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凭借学会在学科发展方面的前瞻能力,引导、鼓励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动员一切积极因素,为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中国制造业肩负的历史重任。

(工作总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