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制造业发展”
高级论坛在京举行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协办的“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制造业发展”高级论坛于2003年4月2~4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 本次论坛是中国科协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宏伟目标而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出席开幕式。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的11位院士、专家与280余位从事制造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围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题,就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研讨和交流。 路甬祥理事长在开幕词中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希望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研讨和交流。 参加论坛的专家们首先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策略和途径,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专家们介绍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物流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我国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专家们还介绍了工业工程、科学管理在现代制造业中的重要性,论述了基础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的不可跨越性,指出我国企业采用项目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对于系统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论坛认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制造业列为工业化的支柱产业,2002年12月6~8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了有6000人参加的主题为“制造业与未来中国”的大型年会,现在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其带动性强,涉及面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相关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高低,而且成为传统产业借以实现产业升级的基础和根本手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制造业是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和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提高装备制造能力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前提。装备制造能力构成了制造强国最核心的能力,也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首先重视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我们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挑战。为此,我国制造业企业要做到: 必须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合理化。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柔性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节奏,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组织。通过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全面促进我国IT产业、能源交通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水平发展。 必须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增强竞争能力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狠抓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不仅要有独特、关键的工艺技术,自主的核心技术,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更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与品牌,以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必须在加强技术研究开发的同时,重视国际技术合作,增加必要的技术获得成本。以使通过正常渠道进行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开发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自觉行为。 必须加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些人才要具备系统的思维方式,坚实的基础、广博的学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必须具备非技术性能力,如经济分析、人际交往,特别是集体协作的能力。能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产品与装备的研制开发,善于进行技术集成、嫁接与移植,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与装备。 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将信息技术与工业工程相结合,改造我国企业管理现状。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从内部向外部的管理制度的积累和提高,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效益驱动为策略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采用供应链、ERP和项目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论坛建议政府加强对制造业的法律环境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相关政策,让企业自主发展。完善装备制造业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相关配套产品为核心的、技术先进、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出口加工基地,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川陕等地发展成在国际上知名、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形成特色装备工业产业群。这样可以使制造业总体规模大大扩大,为国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转换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制造强国。 为了更紧密地结合企业实际,全体代表参观了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SMC中国有限公司。这是北京市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生产的汽缸和气动三联元件行销全世界。该公司赵彤总经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情况:1994年日本投资20亿日元开始建设2万平方米的第一工厂,之后又建设了6万平方米的第二工厂,即将建成的第三工厂1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已发展到180亿日元。赵彤总经理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企业积极采用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公司在加强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培训职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上狠下了功夫。 他们的经验是:①注重礼仪教育。每一个员工都要有礼貌,并在工作中保持良好心态;②遵守5S制度。即:整理——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为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来,不必要的物品彻底清除;整顿——必要的东西分门别类依规定位置摆放整齐,明确数量,加注标示;清扫——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并防止脏污的发生,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清洁——将上面的3S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并贯彻执行及维持提升;素养——人人养成好习惯,依照规定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精神;③目视管理。所有工位均有状态显示及员工等级显示,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第三者到场可对工作状况一目了然;④作业的标准化。在规范的基础上标准化,形成制度;⑤合理化推进。所有合理化建议主要来自员工,并在实践中做出效果评价;⑥改革。鼓励员工在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方面提出重大改革建议,预期目标要求达到二分之一以上。由于这些措施,培养了高素质的员工,使员工始终保持诚实、正直、勤奋、向上的状态,保持积极心态,工厂做到了“简洁、流畅、洁净、高效”。 参加论坛的全体代表受到很大启发,纷纷表示要把在论坛中学习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认真消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加以运用,为搞好企业、建设社会主义制造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