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亨咸荣誉理事长在京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陶亨咸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6月28日7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罗干、王兆国、曾培炎、路甬祥以及汪道涵、邹家华、周光召、宋健等以不同方式对陶亨咸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陶亨咸同志1914年8月31日出生于天津市。193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补习一年德文后,转入工学院机械系学习。他积极接受新思想,利用劳动实习,广泛与工人接触,了解社会。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前后,同济大学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他担任同济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学校学生运动。他参加了1936年上海市学生大示威,加入了上海市学生救国会,投身于抗日反蒋的救亡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同济大学战时服务团,负责宣传工作,活跃在上海市街头和伤员中。1939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到江西大庾钨业管理处修造厂工作,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务课代课长。1941年调到兰州甘肃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1942年在兰州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1945年到美国学习机床制造及热处理、铸造、机械加工等技术和自行车的生产工艺。1947年回国,曾任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上海机器厂和昆明机器厂副厂长。 陶亨咸同志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昆明解放后参加了云南机器厂的接管工作,曾任云南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兼技术科科长,兼任过昆明机床厂(即云南机器厂)厂长。1953年调至第一机械工业部,先后担任过一机部技术司设计科科长、设计处处长、总设计师、技术司副司长、司长、仪表局副局长。1980年后任一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和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1980~1985年兼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秘书长、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长并担任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学会和无损检测专业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任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获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VDI)通讯会员称号。1987年获联邦德国焊接学会(DVS)荣誉会员称号。1989年获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荣誉会员称号。 陶亨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陶亨咸同志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基础理论扎实,知识渊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技术管理和组织领导岗位上,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一机部技术司任职期内,首先从定型设计、计量检定、改进材料性能入手提高产品质量。为解决双轮双铧犁的质量问题,提出并参与组织建立了我国机械工业第一批金属材料实验室,不但提高了机械产品的用材质量,还促使建立了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程序。参与组织了自行车材料国产化和定型设计工作。1954年后,他主持制定了产品设计程序和计划、管理办法,促进了我国机电产品独立设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他主张在学习外国技术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另一方面又应实事求是地改进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为促进产品设计与工艺的结合和适应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他提出应改变部专业局直接设计产品的建议,主张在产品主导生产厂内成立设计科并逐步使其成为行业产品专业设计室。在建立产品系列型谱的工作中,他分析了我国起重运输机械、仪器仪表等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提出了发展我国机电产品的意见。他力主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加强技术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力宣传、推行以制定设计任务书、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为内容的机电产品设计三阶段以及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实行样品试制和小批量试制两个阶段的工作方法。他积极推行产品设计、试制、鉴定的科学工作方法,以大连机车厂设计制造的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1-5-1型蒸汽机车为样板,宣传、推行机电产品尽快由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组织并参与决策6000千瓦火电机组、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等产品的研制。组织领导了一机部核工业配套设备的设计工作。1956~1957年,他参加一机部访问苏联的代表团,作为代表团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中苏双方122项科技合作项目的谈判。在这一时期内,协助并指导建立起一批机械工业的科研机构,对完成中苏合作项目及以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参与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56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的研制规划。参加了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机械产品规划和机械工业技术革新规划等机械工业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参与领导了我国年产50万吨无缝钢管轧机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为提高我国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他一贯重视标准化工作,主张积极采用国际标准(ISO)及国外先进标准,齿轮精度标准就是在他的极力坚持下而采用ISO标准的。他组织翻译了一整套技术先进的《联邦德国技术准则》,对我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在他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第一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指导性技术文件》。他积极提倡应用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技术水平。早在1964年带队赴日本访问考察后,就提出成套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工业发展的建议。一机部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建成了榆次液压件厂和中原量仪厂。他最早组织推广了有限元法、价值工程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和摩擦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机械工业科学研究机构重产品设计、轻试验研究的偏向,他积极主张建立行业试验基地,以利于培养人才和加速发展机械工业。他支持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专业学会和摩擦学专业学会等学术组织。推动并组织了断裂力学、失效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工作和这些方面的学术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从德国引进了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和联邦德国先进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及资格鉴定方法,建立了我国机械工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和技术鉴定体系,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导致与德国无损检测学会签订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互认协议。他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1983年领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工程师继续教育基地——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并任校长。1983年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学会与联邦德国焊接学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和合作建立我国机械工业焊接培训中心的备忘录,从而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应用现代先进焊接工艺和先进培训方法培训焊接人员的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这对提高我国金属焊接技术和产品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陶亨咸同志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谦虚、好学、学识渊博。工作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坚韧不拔。他不墨守成规,热情支持新生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学习和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技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站在学科前沿捕捉各学科发展的信息,用于中国机械工业的管理与发展,努力缩短我国机械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由于他对机械工业和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86年获得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他政治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认真钻研科学技术,时刻不忘跟上时代步伐,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讲求实效,善于发现优秀的科技人才。他作风民主,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为人坦诚,光明磊落,心胸广阔,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他注重实践,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识大体,顾大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教育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尊敬。 陶亨咸同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倡的发展基础理论、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建设,为我国的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不断开拓进取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同志、老领导。 我们深切缅怀陶亨咸同志,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为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工作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