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现代物流

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和青岛海瀚会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岛)现代物流研讨会——山东物流市场研讨会于2003423日在青岛市召开,共有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高等院校的4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由物流工程分会总干事周云主持。

研讨会着眼于山东地区及全国物流和流通市场的发展战略,改进物流管理实践。会议将集中于政府部门的物流发展计划,物流市场的规模、信息和需求;物流网络核心的建设发展,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物流管理等经典案例分析;以及了解物流技术在山东省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推动山东省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山东省的物流发展提供信息帮助。

会议邀请国内物流专家学者,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与政策、企业物流能力现代化的培育与提升、现代物流中心的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青岛国际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探讨。会议还专门邀请山东大学、中海山东物流公司就山东省物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中的若干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对济南盖家沟国际物流基地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获利模式做了专题介绍。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交通处处长刘绪聪介绍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物流的意见及规划。

周云总干事代表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王微女士就中国物流市场的现状、结构与前景做了报告,对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做了分析。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物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市场需求初露端倪,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取得长足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物流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特征、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中国物流市场从局部走向一体化,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基础服务走向增值服务,从服务本地客户向服务全国客户乃至国际客户。基于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政府有必要制定积极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有效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引导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为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坚实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统筹考虑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规划,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重视现代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和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各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促进物流行业协会的联合和协调发展。

山东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吴耀华先生对山东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入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进而提出了全省进行统一规划的建议。2002年省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各级政府分头落实,形成了共同开发利用物流资源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全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山东作为工业、农业、海洋、交通大省,在发展物流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山东货运总量大,物流系统货源充足,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当前,由于服务水平低,管理理念的局限也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统一规划,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物流设施总规模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物流专业人才,缺乏激励政策。吴先生指出:发展山东的物流产业,必须站在全省统一调度、统一实施的大局之上,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与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规划物流主枢纽建立高效率物流网络。并对山东物流规划提出分系统分地域建立多类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和完善山东物流运输体系;发展山东物流向外辐射能力;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软件园;建立物流发展政策保障体系,针对不同物流环节提出制约优惠政策。

海尔集团物流推进本部信息咨询中心王其林先生介绍了“走向社会化的海尔物流”。海尔集团创业18年净增118亿元。2002年全球营业额720亿,上缴税金22.2亿,产品销售收入488亿,利润总额22亿,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海尔居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第5(世界白电前6名其他5家企业平均年龄115岁),海尔18年走过跨国公司百年之路。海尔集团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创业~1992年为名牌战略阶段,19921998年为多元化战略阶段,1998年至今为国际化战略阶段。在海尔国际战略化指引下,实施物流重组,建立组织机构,整合集团内部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基于时间的竞争优势,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向客户提供最大附加价值服务的战略目标。物流产业化成为海尔在新经济时代的增长点。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提升优化外部资源,获得了竞争优势。并与供应商建立了公平、互动、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并行工程,加快开发速度,获得了领先技术。海尔在全国有42个配送中心,每天向1550个专卖店、9000多个网点配送产品50000台,覆盖全国的配送时间不超过4天,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物流备件物流体系。在欧美与专业化物流公司合作,使海外物流业务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信息网络构筑了海尔物流的竞争力,物流管理成果提升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社会化采购是“既叫买又叫卖”,全方位的电子化构筑了透明的采购流程,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了采购效率,优化的渠道节约了大量采购成本,目前给世界500强与跨国企业的采购正在开展。

济南盖家沟国际物流基地副总经理王林先生介绍了盖家沟建设、运营管理和获利模式。物流基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巨大,致力于打造山东省区域性物流发展产业平台,规划建设储运、流通、工业、综合服务等四大园区。四大园区之间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储运园区、工业园区属低、稳投资回报项目,商贸流通园区属短平快投资项目,通过储运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来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形成“洼地”效益,获得较高投资回报。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储运园区,打造区域物流产业公共平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涉足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青岛保税区管委会李作明先生介绍了青岛国际物流园的规划与建设。港口物流化的发展趋势,使港口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港口周边逐渐形成提供物流加工与分销配送等各种增值服务的区域,从而产生了港口物流园。港口物流园的出现一方面吸引了货场向物流园区集中,产生了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吸引了物流链中各环节的企业,形成类似工业生产线性质的链条,形成了产业链效应。这对完善港口物流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力有积极作用。李先生介绍,青岛港保税区的设立是中国为了巩固和发展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步骤;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贸易惯例接轨的必然产物。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使保税区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生长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由此看出,国际物流是保税区的主要特色,物流仓储是保税区的发展重点。国内外著名港口城市都依靠港口和保税区设立港口物流园,无论从青岛港良好的港口条件、辐射能力,还是物流业发展基础,青岛市都具有发展国际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建设青岛国际物流区,坚持“政府规划、企业建设、协同服务、环境配套”的基本原则,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口岸物流发展环境,为客户提供统一的口岸管理服务,建立物流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将青岛港建成中国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中海山东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孝仁重点介绍了第三方物流给客户企业带来的利益。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得到专业化服务,从而降低运量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二解决企业资源有限的问题,更专注核心业务发展;三可以提高运作柔性,使企业更好地控制经营活动;四由于业务精简而具有更大的应变空间;五可以减少监督成本,提高效率;六可以缩小企业规模,从而提高反应能力和创新精神,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会议是在“非典”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召开的,到会代表人数受到较大影响,但专题报告和案例均受到热烈欢迎,突出了可操作性,大家希望今后多开这样务实的会议。

会议得到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交通厅、青岛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海尔集团、青岛港务局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物流工程分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