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非典”公关取得新进展

病毒传染力查明

杀死病毒可用紫外线照射法和过氧乙酸消毒

中国科学家首次公布了“非典”病毒在排泄物(痰、粪、尿)及室内环境的存活时间,并提出相应对策。科学家同时发现,“非典”潜伏期患者的传染力其实很弱。

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体常见的三种排泄物(痰、粪、尿)和血液中,非典型肺炎病毒能长时间保持活力。24℃条件下,在痰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室内条件下,滤纸、棉布、木块、土壤、金属、塑料、玻璃等表面可存活3天。

科研人员同时公布了杀灭病毒的科学对策,有几种化学制剂可杀灭“非典”病毒。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浓度,在几分钟内,完全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非典型肺炎病毒;应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在距离为8090厘米、强渡大于90微瓦/平方厘米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体外非典型肺炎病毒;模拟5月份北京地区上午10点晴天的自然条件,紫外线强渡为45微瓦/平方厘米,3小时可杀灭体外非典型肺炎病毒。

研究还表明,非典型肺炎病毒对温度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显著下降。无血清培养条件下,37℃可以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

军事医学科学院还对已出院的41位患者的痰液和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毒)。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已出院的“非典”患者,没有排毒现象,不存在传染性。初步确定与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另外,潜伏期患者的传染力也很低。

(摘录自《北京晨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