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工作会议于2003年12月8~9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钢铁研究总院、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共同主办。出席会议的专家教授有师昌绪院士、干勇院士、钟群鹏院士、李成功教授、宋天虎教授等56位代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因在境外出访而未能出席会议,委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天虎教授代表他做书面发言,他对未能出席会议深表歉意,并赞扬大家为编写好《大典》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是一项非常务实的创举。希望在抓好稿件质量的同时,尽量抓紧编写进度,争取按计划完成全部编写任务。
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钟群鹏院士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成功教授共同主持。
干勇院士代表会议东道主做了发言。他强调,《大典》的编辑出版将对中国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钢铁材料工程"卷的编写情况。首先,组织钢铁领域各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形成编写团队;其次,深入研讨编写大纲,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系统总结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全方位做好后勤保障,保证稿件能高质量按时完成。同时,他还希望《大典》能高质量出版。
师昌绪院士在会上做了精辟发言。他强调:在现代制造业中,设计是主导,材料是基础,制造是关键,检测是保证。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材料的重要性始终得到充分体现。《大典》汇聚了材料和工程界许多专家教授的智慧,将是一部集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大型工具书。
黄伯云院士对"非铁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编写情况做了介绍。他邀请了全国十几个单位共68位专家教授进行编写,并专门成立了编写办公室协调处理有关编写事宜。刘世参教授代表徐滨士院士做了书面发言,强调"材料表面工程卷"的编写工作要重点体现"全面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环保性"。胡正寰院士和夏巨谌教授就"材料塑性成形工程"卷的编写情况,结合参加《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的编写经验做了精彩发言。王至尧教授就"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卷,重点介绍如何抓好稿件质量。他强调以篇为单元进行三审,先是篇作者之间互审,然后篇作者一起开会共审,最后由卷主编主审。其他卷卷主编都分别做了发言,总结了各卷的编写情况,同时就有关编写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
1.《大典》是一部集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手册与专著相结合的大型技术工具书。它将最新的数据、图表和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并附有实例。它将为制造业"正确合理选材,优化加工用材,并将先进实用的材料工程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2.《大典》的取材必须体现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强调实用性。
3.《大典》各卷内容相对独立,应保持其完整性,并避免卷与卷之间大量重复。相关卷主编应协调重复与交叉问题,其处理方法是"支流参见主流",适当的交叉和重复是必要的,但应避免大量重复。
4.在抓好稿件质量的同时,应尽量抓紧编写进度。根据目前各卷编写工作进展,对交稿时间略做调整,分别为:第1卷"材料工程基础"2004年4月;第2卷"钢铁材料工程"2004年6月;第3、4卷"非铁金属材料工程"2004年7月;第5、6卷"高分子材料工程"2004年6月、2004年8月;第7、8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04年9月;第9卷"复合材料工程"2004年10月;第10卷"信息功能材料工程"2005年5月;第11卷"粉末冶金材料工程"2004年3月;第12卷"材料热处理工程"2004年8月;第13卷"材料表面工程"2004年3月;第14卷"材料铸造成形工程"2004年5月;第15卷"材料塑性成形工程"2004年4月;第16卷"材料焊接工程"2004年3月;第17卷"材料特种加工成形工程"2004年4月。
5.参编作者除在《大典》篇名页署名外,根据情况还在相应章、节后署名(包括单位)。每位作者在交稿时填好"作者登记表",并且自己保存原稿备份。
6.《大典》增设《中国材料工程工典》数据库。各卷主编根据本卷编写情况,尽量多收集相关数据。
宋天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将专家教授们多年潜心研究的科技成果及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出版,为制造业提供先进、实用和权威的技术资料,促进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是学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学会将继续努力做好《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的编写出版工作。请全体参编作者克服各种困难,在抓好稿件质量的同时,抓紧编写进度,以使《大典》全书17卷能高质量按计划出版。请各卷主编将会议精神向全体作者传达。再次感谢全体参编作者的大力支持与团结协作,感谢会议东道主钢铁研究总院干勇院长的热心帮助,并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会议在团结、友好、祥和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工作总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