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徐滨士院士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8日 作者:信息与期刊处 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信息与期刊处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装甲兵学院原研究员徐滨士同志于2023年2月15日17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滨士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入选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徐滨士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他始终把党和国家、军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无私地献给了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积极策划构建学科平台,坚持以学科发展引领教学和科研,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倡导在国内建立表面工程学科,90年代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学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创了一脉相承、特色鲜明的新型学科发展之路,为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滨士主持国家和军队百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在全军武器装备中广泛推广并大量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他发展了维修工程,解决了以薄壁零件为代表的复杂、特殊类型零件的高质量修复问题;倡导的表面工程,使因表面局部损伤而报废的武器装备零件“起死回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军事效益;创立的再制造工程,使装备旧件达到“修旧胜新”的神奇效果,有力促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被纳入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他始终坚持通过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理性思考,不断向更深更高的层次迈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以其创新成果为武器装备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和行业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

        徐滨士长期积极参与和支持学会工作,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研究所、表面工程分会和再制造工程分会,发起创办《中国表面工程》期刊,曾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表面工程》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副主任等学会职务。

        徐滨士的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盛誉,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摩擦学分会“摩擦学最高成就奖”、表面工程分会“最高学术成就奖”等荣誉。2018年被认定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批会士。

        徐滨士院士的逝世,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重大损失,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徐滨士院士,并将继承他的遗志,为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滨士院士千古!

 

 

编辑: 钟永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信息与期刊处

关键词:徐滨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