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202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全国科技工作日暨会员服务月活动期间,浙江大学邹俊教授线上分享了题为“基于流体动力的柔性驱动与传动的探索与思考”报告。报告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副总干事、工业与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王柏村研究员主持。
邹老师从个人求学及科研的经历出发,讲到受益于与院士和专家的交流,从而启发自己思考如何将传统学科与新技术发展相结合,使得传统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最终关注于柔性驱动与传动领域的研究。邹老师介绍了柔性驱动与传动的概念及其典型应用之软体机器人,提到了软体机器人的优点如提供更安全的人机交互技术、承受高冲击等危险环境工作、好的生物降解性、实现自我修复生长和自复制等,认为流体驱动是软体机器人最主要的驱动方式。
尤其是,邹老师提及从事柔性驱动与传动领域研究得到几点体会,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现整理分享如下。
一、从学科的基本逻辑出发。
比如,柔性运动三种常用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弯曲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这三种常用的运动形式出发,结合对自然界以及微观世界的观察,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了柔性机器手“快速”与“灵巧”的统一。
二、从学科的痛点出发。
比如,对基于流体驱动的柔性驱动与传动存在一些重大挑战,针对驱动源不灵活(提出了全柔性“机器心脏”的解决方案)、针对存在系统泄漏(提出了流体自愈解决方案)、使用电静液作动器、集成型三维柔性电流体执行器解决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辛和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在做一些前沿探索的时候,提出颠覆性想法的时候,遭到外界巨大的挑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更加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支撑自己,心怀希望,永不言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三、从拓展应用出发。
当研究工作达到一定阶段时,会发现思路会越来越宽广,此时就可以基于已有的知识自由地去探索,拓宽思维,勇于突破。比如,邹老师团队将流体与无电子器件系统结合、软体机器人与无人机结合实现复杂环境下无人机的自适应抓取等。
四、从人类根本需求出发。
做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解决人类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这样的研究工作才更有价值,所取得的成果也才能引起反响和人们的关注。
总的说来,现实世界的发展,引起了学科范围的变化、思考方式的变化、使命责任的变化,让我们用更加宽广的胸襟去看待统学科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承担起时代赋予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附:邹俊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科技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机器人、智能制造、流体传动等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2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JIMSE全球先进制造青年科学家奖(2023),研究团队获得2022年中国机器人科学引领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编辑: 钟永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综合管理处
关键词:全国科技工作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