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太仓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中德智能制造论坛”,于11月19-22日在江苏省太仓市举行。大会以“中德智能制造,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围绕中德智能制造领域关注的多个议题开设分会场,组织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学术界与工业界代表共同交流,为中德两国制造业提供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打造智能制造的国际合作典范。
会议由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张彦敏主持,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苏小军,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陆大明, 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产教融合联盟理事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千目,省科协二级巡视员、国际部部长吕家勇,苏州市科协主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路建美,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程波,国际介科学组织副理事长沙和伟,欧洲技术转移联合会主席张毅,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柳智贤,太仓市市委副书记徐志强、副市长张展,以及来自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代表等超200人出席活动。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张彦敏主持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苏小军致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陆大明致辞
江苏省科副主席李千目致辞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柳智贤致辞
国际介科学组织副理事长沙和伟致辞
现场进行了集中签约。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与太仓市人民政府签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产教融合联盟与苏州市职业大学签约;多家机构就人才培养等领域签署协议,开启共同合作之路。
签约仪式
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泰因﹒赫尔佐格作主题报告《可持续先进制造》;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大学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部部长马玉山作主题报告《企业智能制造实践》;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葛兴福作主题报告《数字化对智能机床、制造业和碳中和的贡献》。
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奥泰因﹒赫尔佐格作报告
奥泰因﹒赫尔佐格院士在报告中讲到,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着气候变化。制造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源的18%,中国占30%。为了实现双碳战略的目标,自2023年1月起德国实施《供应链法》,该法要求对供应链第3类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全面记录。赫尔佐格院士认为,这将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技术来支持必要的数据源和数据交换过程,对供应链每一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必要的量化,实现必要的透明度,以支持减缓气候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作报告
马玉山院士站在产业数字化的视角,从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角度进行描述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实践者的身份深度分析智能制造 “软硬兼施、五维八化”的实践理论,介绍智能制造解决的企业业务问题和实施路径。
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葛兴福作报告
葛兴福院士认为,数字化和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舒适度,也对工业和碳中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机床被称为“母机”,不仅能完成加工操作,还能检查其性能和“健康状况”,做出决策并优化其操作,机床将与生产系统中的其他机器和设备进行通信。此外,葛兴福院士还介绍,从可持续性方面出发,制造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新的制造模式将被开发,以便能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为了保持竞争地位,应该考虑预测的创新,应对未来的挑战,全球合作共赢势在必行。
在随后的主题沙龙中,来自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们对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和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题沙龙
分论坛阶段,围绕中德产教融合共育智能制造人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汽车行业智能之路等方面设置三个分会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和德国在科技合作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德智能制造论坛在江苏省太仓市开启对话,共同探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合作路径,致力于促进中德人才、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编辑: 杜文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国际联络处
关键词:中德,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