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机械工业——工业管理受到猛烈冲击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史·图志卷》

 

19665月至197610月,中国进行了一场“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给机械工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许多方面不仅停滞不前,反而倒退,机械工业生产技术之前与工业发达国家日益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但是由于广大职工坚持生产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绩。

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生产问题极为严重。汽车,是宜于集中大批量生产的产品,1977年有“文化大革命”前的10个汽车厂发展到130个厂点,车型大都是“解放”、“跃进”、“北京130”等老产品,产品质次价高,其中年产量1000辆以上的工厂只有9个,不少厂年产量仅100-200辆。1977年解放牌汽车的成本,第一汽车厂为9862元,很多小厂高达20000元以上。机床生产方面,仅浙江省即有生产机床的厂点625个,而1965年全国只有100多个机床厂。轴承生产方面,由44个厂发展到600多个。许多技术要求高、需求量不大的产品也有同样情况,如万马力柴油机制造厂仅上海一地即有3个,6135160hp柴油机全国有18个厂生产,除上海、贵阳两厂外,其他厂技术上都没有过关。还有当时为“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各地大办农业机械,到1978年,全国共有大中型拖拉机厂65个,小型拖拉机厂143个。

企业管理混乱,机械产品质量下降。1972年年初,据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产品抽查合格率下降到45%1976年,调查了全国铲车行业的11个企业,只有1个企业产品整机性能合格;调往唐山震区的汽车,到现场有20%开不动;1972年援越汽车被越方拒收,宁肯要苏制老旧汽车。周恩来批评:“质量这样下降,如何援外?如何备战?这是路线问题。”

生产指挥系统指挥失灵,不少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250个骨干企业中,有59个企业生产极不正常,其中25个长期瘫痪,34个半瘫痪。如洛阳轴承厂,1976年计划生产轴承1600万套,只完成448万套,而且成品合格率只有20%;武汉锅炉厂,长期停产;大足汽车厂长期停工停产,从法国引进的重型汽车技术资料,一直不能利用;重庆机床厂,1973-1976年,四年三次停产,每次长达10个月以上。

科研、教育工作遭到巨大破坏。一些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受批判、遭迫害,变相劳改,无法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人才、科研断层;一些骨干科研基地被强制解散或搬迁,如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比较完整的电站设备研究基地,被强迫撤掉。

拉大了与国外机械工业水平的差距。由于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破坏,而国外此时却在飞速发展,原来与国外水平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如解放牌载货汽车,是仿制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期产品,至1965年苏联已两次改型,而第一汽车制造厂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作改进;北京第一机床厂的万能铣床,也是仿制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期产品,20年来改进不多。又如合成氨设备,国外的30t设备,采用透平压缩机,能反复回收生产过程余热,吨氨能耗1000万大卡,而国内设备,主压缩机为往复式压缩机,吨氨能耗1800万大卡以上。

 


【注:以上所有内容皆摘自于《中国机械史·图志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