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 6册 铸铁 铸钢 铸造非铁合金 造型材料 铸造工艺 特种铸造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30日 来源: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内容简介】

铸造手册 第1卷 铸铁(第4版)《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铸铁卷。第4版对第3版做了全面的修订,除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修改,使其内容更为新颖、全面、实用。本书包括绪论、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的质量检测、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耐磨铸铁、冷硬铸铁、耐热铸铁、耐蚀铸铁、铸铁熔炼共1□章,主要介绍了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铸铁材料的各项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现行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以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和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等内容;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现行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铸造手册 第2卷 铸钢(第4版)《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铸钢卷。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对铸钢相关标准进行查新、更正,对各种铸钢熔炼工艺、熔炼设备、检测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充分反映了当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现状,以及自动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及绿色铸造的发展趋势。本书包括绪论,基本知识,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铸造中、低合金钢,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铸造耐磨钢,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铸造用钢的熔炼,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铸钢件的热处理,铸钢件的质量检测,共1□章;主要介绍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铸造手册 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4版)《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铸造非铁合金卷。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增加了部分国外标准资料,完善和补充了铸造非铁合金新的技术内容。本书包括绪论、铸造非铁合金基础知识、铸造铝合金、铸造镁合金、铸造钛合金、铸造铜及铜合金、铸造锌合金、铸造轴承合金、铸造高温合金、金属及非金属原材料、铸造非铁合金熔炼炉共11章;主要介绍了非铁合金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非铁合金概念、相图、熔炼基本原理和铸造性能、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测试,各种铸造非铁合金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应用特点、熔炼与浇注工艺、热处理规范、质量控制和缺陷分析;还列举了铸造非铁合金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熔炼炉等相关资料。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铸造手册 第4卷 造型材料(第4版)《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造型材料卷。第4版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体现了我国造型材料的产品与技术结构、环保新要求,以及新标准不断涌现的巨大变化。本书包括绪论、原砂、湿型黏土砂、水玻璃砂、树脂黏结剂型(芯)砂、其他有机和无机黏结剂砂、铸造涂料、过滤网、冒口套及覆盖剂、其他辅助材料和造型材料测试方法共11章,主要介绍了砂型铸造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各种造型材料及其性能、相关造型材料的检测方法和现行标准、选择和应用造型材料时应掌握的知识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OO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铸造手册 第5卷 铸造工艺(第4版)《铸造手册》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本书为铸造工艺卷。第4版在第3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更新了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完善和补充了新的技术内容,反映了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包括绪论,铸造工艺设计基础,铸造工艺设计,铸造工艺装备,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铸件质量检验,金属件增材制造及数字化绿色铸造,铸造车间工艺设计共8章;主要介绍了铸造工艺设计的基础,铸造工艺的方法、方案、参数的选择,砂芯、浇注系统、冒口、冷铁和出气孔的设计,铸造工艺实例,以及铸造工艺装备等内容;还对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技术,铸件质量检验技术与铸造车间工艺设计等进行了系统介绍;新增加了金属件增材制造、无模铸造复合成形及数字化绿色智能铸造技术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OO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第4版)《铸造手册》第4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本书为特种铸造卷。第4版对第3版做了全面修订,反映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完善和更新了技术标准与工艺规范,特别是反映了环保节能新要求,删除了不符合要求或技术落后的工艺。本书包括绪论、熔模铸造、石膏型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铸造、V法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反重力铸造、挤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共12章,主要介绍了与特种铸造相关的原理、工艺和工装设计、原辅材料选用、设备选型、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等内容。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组织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性、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目录】

铸造手册 第1卷 铸铁(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版前言

□□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

□□章绪论1

1.1铸铁发展简史1

1.1.1灰铸铁□

1.1.□球墨铸铁□

1.1.3蠕墨铸铁3

1.1.4可锻铸铁4

1.1.5特种性能铸铁4

1.1.6铸铁熔炼5

1.□展望现代铸铁6

1.□.1铸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

作用6

1.□.□我国铸铁件的发展7

1.□.3现代铸铁生产的质量要求7

参考文献8

第□章铸铁的基础知识10

□.1铸铁的分类10

□.□Fe-C相图11

□.□.1Fe-C、Fe-Fe3C双重相图11

□.□.□Fe-C、Fe-Fe3C双重相图中的

基本组成11

□.□.3Fe-C、Fe-Fe3C双重相图中的

组成相13

□.□.4Fe-C-Si准二元相图13

□.□.5铸铁中常见元素对Fe-C相图中各

临界点的影响14

□.□.6碳当量、共晶度和液相线碳当量14

□.3铸铁的凝固结晶与固态相变16

□.3.1铁液的结构16

□.3.□铸铁的凝固热分析曲线19

□.3.3初生奥氏体的结晶19

□.3.4初生石墨的结晶□6

□.3.5稳定系共晶转变□7

□.3.6亚稳定系共晶转变58

□.3.7磷共晶的形成6□

□.3.8连续冷却时铸铁的固态相变64

□.3.9铸铁的热处理原理66

□.4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68

□.4.1冷却速度的影响68

□.4.□化学成分的影响69

□.4.3铁液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73

□.4.4孕育的影响74

□.4.5气体的影响75

□.4.6炉料的影响83

□.5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

原理及其防止84

□.5.1缩孔和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84

□.5.□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85

□.5.3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

其防止86

□.5.4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89

参考文献90

第3章铸铁的质量检测91

3.1检测范围91

3.□铸铁化学成分分析91

3.□.1取样和制样的标准及方法91

3.□.□常用铸铁化学成分分析标准91

3.□.3碳硫分析91

3.□.4光电直读光谱分析95

3.□.5热分析95

3.3铸铁金相组织检验97

3.3.1金相试样的制备97

3.3.□石墨检验98

3.3.3基体组织检验101

3.3.4碳化物检验105

3.3.5磷共晶检验108

3.3.6共晶团检验108

3.3.7高温金相组织检验110

3.3.8晶粒尺寸检验111

3.3.9彩色金相组织检验114

3.3.10金相组织定量分析116

3.3.11常用铸铁金相检验标准118

3.4铸铁电子显微分析119

3.4.1扫描电子显微分析119

3.4.□透射电子显微分析1□7

3.4.3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137

3.4.4X射线衍射分析139

3.5铸铁力学性能试验14□

3.5.1拉伸试验14□

3.5.□楔压试验150

3.5.3硬度试验151

3.5.4冲击试验164

3.5.5弯曲试验166

3.5.6压缩试验168

3.5.7弹性模量试验170

3.5.8旋转弯曲疲劳试验174

3.5.9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ⅠC试验178

3.5.10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裂纹

扩展门槛值试验181

·ⅩⅦ·3.6铸铁物理性能测试18□

3.6.1密度测试18□

3.6.□线膨胀系数测试184

3.6.3比热容测试185

3.6.4热导率测试188

3.6.5磁性参数测试190

3.7铸铁铸造性能测定191

3.7.1流动性测定191

3.7.□体收缩测定191

3.7.3线收缩测定193

3.7.4裂纹倾向测定193

3.7.5铸造应力测定195

3.7.6凝固膨胀力测定196

3.8铸铁使用性能试验197

3.8.1耐热性能试验197

3.8.□耐磨和抗磨性能试验198

3.8.3耐蚀性能试验□0□

3.8.4耐压试验□04

3.8.5致密性试验□04

3.8.6铸造磨球冲击疲劳寿命试验□05

3.9铸铁无损检测□05

3.9.1渗透检测□06

3.9.□磁粉探伤□06

3.9.3超声波探伤□07

3.9.4射线探伤□07

3.9.5用超声波法测定球墨铸铁球化率□07

3.9.6用超声波法鉴别铸铁石墨形态□07

3.9.7用电磁法进行铸铁分选□08

3.10铸件表面粗糙度□11

3.11铸件尺寸精度□11

参考文献□1□

第4章灰铸铁□13

4.1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13

4.1.1石墨□13

4.1.□基体□13

4.1.3碳化物□17

4.1.4磷共晶□17

4.1.5共晶团□□3

4.1.6金相组织对性能的影响□□3

4.□灰铸铁的性能□30

4.□.1力学性能□30

4.□.□物理性能□41

4.□.3使用性能□45

4.□.4工艺性能□51

4.3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57

4.3.1成熟度及相对强度□57

4.3.□硬化度及相对硬度□59

4.3.3品质系数□59

4.4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60

4.4.1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60

4.4.□优化炉料组成□65

4.4.3铁液的过热处理□69

4.4.4铁液的孕育处理□7□

4.4.5低合金化□8□

4.5灰铸铁件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86

4.5.1灰铸铁件热处理的特点□86

4.5.□灰铸铁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86

4.5.3频波谐波时效□93

4.6灰铸铁的力学性能及合理选用原则□94

4.6.1灰铸铁的牌号与力学性能□94

4.6.□灰铸铁力学性能与铸件

壁厚的关系□96

4.6.3试棒与铸件本体性能□96

4.6.4合理选用原则□98

4.7典型灰铸铁件300

4.7.1高强度灰铸铁件300

4.7.□薄壁减摩灰铸铁件306

4.7.3D型石墨铸铁件31□

4.7.4离心铸造灰铸铁排水管314

参考文献314

第5章球墨铸铁316

5.1球墨铸铁的分类与牌号316

5.1.1球墨铸铁的分类316

5.1.□球墨铸铁的牌号和标准318

5.1.3选用原则3□0

5.□金相组织3□1

5.□.1石墨3□1

5.□.□基体组织3□3

5.□.3碳化物33□

5.□.4磷共晶334

5.3球墨铸铁的性能335

5.3.1力学性能335

5.3.□物理性能351

5.3.3工艺性能356

5.3.4使用性能360

5.4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365

5.4.1基本元素365

5.4.□球化元素37□

5.4.3合金元素373

5.4.4微量元素379

5.4.5各种基体组织球墨铸铁的

化学成分381

5.5球墨铸铁的冶金处理385

5.5.1预处理和脱硫处理385

5.5.□球化处理386

5.5.3孕育处理398

5.6典型铸造缺陷及其防止401

5.6.1球化不良与球化衰退401

5.6.□缩孔和缩松40□

5.6.3皮下气孔404

5.6.4夹渣404

5.6.5石墨漂浮405

5.6.6反白口405

5.6.7碎块状石墨406

·ⅩⅧ·5.7球墨铸铁件的热处理408

5.7.1球墨铸铁二次结晶408

5.7.□退火416

5.7.3正火417

5.7.4淬火与回火418

5.7.5等温淬火4□0

5.8球墨铸铁件的表面强化4□□

5.8.1表面淬火4□□

5.8.□化学处理4□3

5.8.3机械强化4□4

5.8.4激光表面熔凝处理4□5

5.9球墨铸铁的发展与应用4□6

5.9.1等温淬火球墨铸铁4□6

5.9.□奥氏体球墨铸铁430

5.9.3固溶强化铁素体球墨铸铁43□

5.9.4球墨铸铁的应用领域436

5.9.5典型球墨铸铁件440

参考文献446

第6章蠕墨铸铁447

6.1蠕墨铸铁的金相组织特点447

6.1.1石墨447

6.1.□基体组织449

6.1.3磷共晶45□

6.1.4碳化物45□

6.□蠕墨铸铁的性能454

6.□.1力学性能454

6.□.□物理性能459

6.□.3工艺性能461

6.□.4使用性能468

6.3影响组织及性能的因素474

6.3.1蠕化率与性能474

6.3.□基体组织与性能475

6.3.3常规化学成分475

6.3.4合金元素477

6.3.5蠕化元素479

6.3.6干扰元素483

6.3.7冷却速度483

6.4蠕化处理工艺和控制484

6.4.1蠕化剂484

6.4.□常用蠕化与孕育处理工艺487

6.4.3蠕化率检验489

6.4.4蠕墨铸铁“两步法”处理

新工艺49□

6.5蠕墨铸铁件的缺陷及防止方法499

6.6蠕墨铸铁件的热处理501

6.6.1正火50□

6.6.□退火50□

6.6.3等温淬火503

6.6.4淬火与回火506

6.6.5硼铬共渗507

6.7蠕墨铸铁的牌号及选用原则508

6.7.1蠕墨铸铁的牌号508

6.7.□关于蠕墨铸铁的蠕化率509

6.7.3选用原则510

6.8典型蠕墨铸铁件511

6.8.1柴油机缸盖511

6.8.□汽车排气管513

6.8.3液压件514

6.8.4钢锭模515

6.8.5缸体517

参考文献519第7章可锻铸铁5□0

7.1可锻铸铁的分类和金相组织特点5□0

7.1.1分类5□0

7.1.□牌号与应用5□0

7.1.3金相组织特点5□1

7.□可锻铸铁的性能5□6

7.□.1力学性能5□6

7.□.□物理性能530

7.□.3工艺性能531

7.□.4使用性能53□

7.3可锻铸铁的坯件生产533

7.3.1化学成分的选择原则533

7.3.□元素的作用与化学成分范围533

7.3.3熔炉与熔炼特点534

7.3.4孕育剂与孕育处理535

7.4可锻铸铁的石墨化退火536

7.4.1固态石墨化原理536

7.4.□影响石墨化退火过程的因素538

7.4.3加速石墨化退火的措施541

7.4.4石墨化退火工艺541

7.5可锻铸铁的脱碳退火546

7.5.1脱碳退火原理546

7.5.□影响脱碳过程的因素546

7.5.3白心可锻铸铁的生产547

7.6可锻铸铁的缺陷及防止方法549

7.6.1铸造缺陷549

7.6.□退火缺陷549

7.6.3热镀锌缺陷55□

7.7典型可锻铸铁件554

7.7.1管路连接件554

7.7.□线路金具554

7.7.3高吨位铁帽555

7.7.4管件555

7.7.5玻璃模具555

7.7.6等温淬火可锻铸铁556

参考文献556

·ⅩⅨ·第8章耐磨铸铁557

8.1铸铁的耐磨性557

8.1.1耐磨性与工况的关系557

8.1.□耐磨铸铁件的失效557

8.□耐(抗)磨白口铸铁558

8.□.1普通白口铸铁560

8.□.□低合金白口铸铁561

8.□.3中合金白口铸铁565

8.□.4高合金白口铸铁——高铬

白口铸铁579

8.3耐磨球墨铸铁611

8.3.1马氏体耐磨球墨铸铁611

8.3.□贝氏体耐磨球墨铸铁61□

8.3.3等温淬火耐磨球墨铸铁614

8.4复合铸造耐磨材料615

8.4.1双液双金属复合铸造耐磨材料616

8.4.□镶铸双金属复合铸造耐磨材料618

8.4.3铸渗工艺的表层复合铸造

耐磨材料6□0

8.5典型耐磨铸铁件6□4

8.5.1磨球6□4

8.5.□衬板6□6

8.5.3渣浆泵护套与叶轮6□6

参考文献6□6

第9章冷硬铸铁6□9

9.1概述6□9

9.□冷硬铸铁的一般特征6□9

9.□.1宏观断口6□9

9.□.□金相组织6□9

9.3化学成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630

9.3.1各元素对白口倾向和

石墨化的影响630

9.3.□各元素对冷硬铸铁白口层

深度的影响631

9.3.3各元素对冷硬铸铁显微组织和

性能的影响63□

9.4制造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635

9.4.1工艺条件的影响635

9.4.□工艺方法的影响640

9.5冷硬铸铁的性能优化641

9.5.1微合金化641

9.5.□微合金化对组织和性能的优化641

9.5.3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优化643

9.6冷硬铸铁的生产应用643

9.6.1冷硬铸铁轧辊647

9.6.□凸轮轴649

9.6.3气门挺柱649

参考文献650

□□0章耐热铸铁651

10.1铸铁的高温氧化651

10.1.1铸铁高温氧化特点651

10.1.□铸铁氧化膜结构651

10.1.3影响铸铁抗氧化性的主要因素65□

10.1.4铸铁的氧化脱碳654

10.1.5提高铸铁抗氧化性的途径655

10.1.6铸铁抗氧化性的评定方法655

10.□铸铁的生长655

10.□.1生长机理655

10.□.□防止生长的措施656

10.3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性能657

10.3.1耐热铸铁的分类657

10.3.□耐热铸铁件标准657

10.3.3硅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

组织及性能658

10.3.4铝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组织及

性能663

10.3.5铬系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

组织及性能666

10.3.6高镍奥氏体耐热铸铁的化学成分、

组织及性能668

10.3.7耐热铸铁的物理性能670

10.3.8耐热铸铁的铸造性能671

10.4耐热铸铁的选用67□

10.5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673

10.5.1硅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673

10.5.□铝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673

10.5.3铬系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673

10.6耐热铸铁的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673

·ⅩⅩ·10.7典型耐热铸铁件674

10.7.1针状预热器674

10.7.□二硫化碳反应甑674

10.7.3SZD型工业锅炉侧密封板676

10.7.4耐热材质高镍排气歧管676

参考文献678

□□1章耐蚀铸铁679

11.1铸铁的耐蚀性679

11.1.1铸铁的腐蚀失效及特征679

11.1.□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对耐蚀

性的影响681

11.□高硅耐蚀铸铁691

11.□.1高硅耐蚀铸铁件标准691

11.□.□高硅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

金相组织691

11.□.3高硅耐蚀铸铁的力学和物理

性能694

11.□.4高硅耐蚀铸铁的耐蚀性及应用695

11.□.5高硅耐蚀铸铁件生产工艺699

11.3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701

11.3.1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标准701

11.3.□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701

11.3.3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力学和

物理性能703

11.3.4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的

耐蚀性及应用704

11.3.5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件

生产工艺709

11.4高铬耐蚀铸铁715

11.4.1高铬耐蚀铸铁标准715

11.4.□高铬耐蚀铸铁的化学成分和

金相组织716

11.4.3高铬耐蚀铸铁的力学和

物理性能717

11.4.4高铬耐蚀铸铁的耐蚀性及应用717

11.4.5高铬耐蚀铸铁件生产工艺7□0

11.5中、低合金耐蚀铸铁7□1

11.5.1铝铸铁7□□

11.5.□镍铬合金铸铁7□□

11.5.3低镍铸铁7□4

11.5.4含铜铸铁7□4

11.5.5耐盐卤冲蚀铸铁7□4

11.5.6烧碱熔融锅用铸铁7□5

11.5.7含锑铸铁7□5

参考文献7□5

□□□章铸铁熔炼7□8

1□.1概述7□8

1□.1.1铸铁熔炼的基本要求7□8

1□.1.□铸铁熔炼炉的选择7□9

1□.□冲天炉熔炼731

1□.□.1基本原理731

1□.□.□冲天炉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747

1□.□.3鼓风机的选择757

1□.□.4冲天炉熔炼主要工艺参数的

选择76□

1□.□.5冲天炉熔炼操作770

1□.□.6冲天炉熔炼检测技术及控制779

1□.□.7改善冲天炉熔炼效果的主要

措施800

1□.□.8冲天炉除尘808

1□.□.9常用的几种典型冲天炉815

1□.□.10热平衡与节能836

1□.□.11冲天炉的余热利用838

1□.3电炉熔炼840

1□.3.1用于铸铁熔炼的电炉种类及

特点840

1□.3.□无心感应电炉熔炼84□

1□.3.3有心感应电炉熔炼861

1□.3.4感应电炉在烧注作业方面的

应用870

1□.3.5感应电炉的节能与环保871

1□.4双联熔炼874

1□.4.1双联熔炼的主要形式和特点874

1□.4.□双联熔炼炉的合理选配875

1□.4.3双联熔炼的应用实例877

1□.5炉料及修炉材料877

1□.5.1炉料877

1□.5.□修炉材料895

1□.5.3隔热材料903

1□.5.4冲天炉各部位及浇包耐火材料的

选用904

参考文献909

附录910

附录A灰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10

附录B球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3

附录C蠕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40

附录D可锻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45

附录E耐磨铸铁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54

附录F奥氏体铸铁国外有关标准

(摘录)966

附录G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国际标准

(摘录)977

附录H固溶强化铁素体球墨铸铁和高硅铸铁

国外有关标准(摘录)98□

附录I元素周期表984·ⅩⅪ·

 

铸造手册 第2卷 铸钢(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版前言

□□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章绪论1

1.1铸钢工业的发展1

1.1.1铸钢件的出现和铸钢工业的形成1

1.1.□□0世纪40年代以后铸钢工业的技术

进步□

1.□铸钢件的优点4

1.□.1与锻钢件比较4

1.□.□与焊接结构件比较5

1.□.3与铸铁件及其他合金铸件比较5

1.3铸钢件的应用5

1.3.1电站设备5

1.3.□铁路机车及车辆5

1.3.3建筑、工程机械及其他车辆6

1.3.4矿山设备7

1.3.5锻压及冶金设备7

1.3.6航空及航天设备7

1.3.7高压容器设备8

1.3.8船舶8

1.3.9农用机具8

参考文献9

第□章基本知识10

□.1钢的金相和热处理基础10

□.1.1Fe-Fe3C相图10

□.1.□Fe-Fe3C系合金的分类1□

□.1.3碳钢的铸态组织1□

□.1.4碳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13

□.1.5碳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14

□.1.6碳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5

□.□钢的合金化基本知识17

□.□.1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态17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18

□.□.3合金元素对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1

□.□.4合金元素对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

影响□1

□.□.5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

影响□3

□.□.6常用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8

□.3影响铸钢性能的一些因素□9

□.3.1钢中常见杂质元素的影响□9

□.3.□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3□

□.3.3铸钢凝固速度对组织和性能的

影响34

□.4电弧炉炼钢基本知识36

□.4.1电弧炉炼钢的特点36

□.4.□电弧炉炼钢中的炉渣36

□.4.3炼钢中冶金反应的热力学40

□.4.4炼钢中冶金反应的动力学46

□.5感应电炉炼钢基本知识47

□.5.1无心感应电炉炼钢原理47

□.5.□感应电炉炼钢的优缺点47

□.5.3真空感应电炉炼钢48

□.6炉外精炼基本知识5□

□.6.1炉外精炼的重要作用5□

□.6.□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5□

□.6.3炉外精炼的特点和方法53

□.6.4炉外精炼的基本原理53

□.6.5炉外精炼技术在铸钢生产中的

应用56

□.6.6纯净钢精炼技术57

□.6.7炉外精炼技术发展趋势59

参考文献59

第3章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60

3.1铸钢的分类60

3.□我国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60

3.3某些国家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61

3.3.1国际标准61

3.3.□欧洲标准61

3.3.3德国标准6□

3.3.4美国标准63

3.3.5英国标准63

3.3.6法国标准64

3.3.7日本标准64

3.3.8俄罗斯标准64

3.4各国铸钢牌号表示方法对照64

参考文献67

第4章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

高强度铸钢68

4.1铸造碳钢68

4.1.1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68

4.1.□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73

4.□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高强度铸钢76

4.□.1国际标准76

4.□.□美国标准76

4.□.3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76

4.3焊接结构用铸钢77

4.3.1国际标准77

4.3.□我国标准77

4.3.3日本标准78

4.3.4美国标准78

4.3.5德国标准78

4.4碳钢的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80

4.4.1物理性能80

4.4.□铸造性能85

4.5碳钢的典型金相组织88

4.5.1铸态组织89

4.5.□低碳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90

4.5.3中碳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91

4.5.4高碳亚共析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93

4.5.5高碳过共析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95

4.5.6铸造碳钢的断面效应95

参考文献96

第5章铸造中、低合金钢97

5.1低合金铸钢97

5.1.1国家标准低合金铸钢97

5.1.□行业标准低合金铸钢98

5.□我国的中、低合金高强度铸钢101

5.□.1铸造锰钢101

5.□.□铸造硅锰钢10□

5.□.3铸造锰钼钢103

5.□.4铸造硅锰钼钢103

5.□.5铸造锰钼钒钢与铸造硅锰钼钒钢103

5.□.6铸造锰钼钒铜钢104

5.□.7铸造铬钢104

5.□.8铬钼铸钢105

5.□.9铬锰硅铸钢106

5.□.10铬锰钼铸钢106

5.□.11铬钼钒铸钢107

5.□.1□铬铜铸钢107

5.□.13钼铸钢108

5.□.14铬镍钼铸钢108

5.□.15铜铸钢109

5.3微量合金化铸钢109

5.3.1钒、铌系微量合金化铸钢109

5.3.□硼系微量合金化铸钢115

5.3.3稀土铸钢115

5.4国外的中、低合金铸钢116

5.4.1欧洲中、低合金铸钢116

5.4.□美国中、低合金铸钢1□1

5.4.3日本低合金铸钢1□6

5.4.4德国低合金高强度铸钢1□8

5.4.5俄罗斯合金铸钢133

5.4.6法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133

5.4.7英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138

5.4.8瑞典非合金和合金铸钢138

5.4.9美国某公司典型低合金钢140

5.5低合金高强度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149

5.5.1w(Mn)=1.5%的铸钢149

5.5.□w(Mo)=0.5%的铸钢150

5.5.3铬钼钒铸钢150

5.5.4铬铸钢15□

5.5.5铬钼铸钢15□

5.5.6铬镍钼铸钢156

5.5.7镍铸钢156

参考文献157

第6章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158

6.1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型

不锈钢158

6.1.1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型

不锈钢的有关标准158

6.1.□w(Cr)=13%、w(Ni)=4%左右的

铸钢169

6.1.3沉淀硬化型不锈钢175

6.□耐蚀铸造不锈钢及镍基铸造合金178

6.□.1耐蚀不锈钢的品种178

6.□.□耐蚀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

物理性能180

6.□.3耐蚀不锈钢的有关标准181

6.□.4耐蚀不锈钢的物理性能□15

6.□.5耐蚀不锈钢的典型金相组织□□4

6.□.6耐蚀镍基合金□□6

6.3铸造耐热钢□38

6.3.1耐热钢的分类□38

6.3.□铸造耐热钢的有关标准□38

6.3.3耐热钢铸件的耐热性能□58

6.3.4高合金耐热钢和耐蚀钢的焊接性□60

6.3.5耐热钢铸件的典型金相组织□60

参考文献□6□

·ⅩⅦ·第7章铸造耐磨钢□63

7.1耐磨奥氏体锰钢□63

7.1.1Mn13系列耐磨高锰钢□63

7.1.□耐磨中锰钢□75

7.1.3Mn18系列耐磨高锰钢□75

7.□其他耐磨高合金钢□75

7.3耐磨中合金钢□76

7.4耐磨低合金钢□77

7.4.1水淬热处理低合金马氏体耐磨钢□78

7.4.□油淬、空淬热处理低合金马氏体

耐磨钢□79

7.4.3等温淬火低合金贝氏体耐磨钢□80

7.4.4正火热处理低合金珠光体耐磨钢□80

7.5耐磨碳钢□81

7.6铸造石墨钢□81

7.7陶瓷增硬(强)耐磨钢基复合材料□8□

参考文献□83

第8章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84

8.1低温用铸钢□84

8.1.1我国低温用铸钢□84

8.1.□美国低温用铸钢□84

8.1.3日本低温高压用铸钢□87

8.1.4俄罗斯低温耐磨铸钢□87

8.1.5法国低温用铸钢□89

8.□铸造工具钢□90

8.□.1美国铸造工具钢□90

8.□.□美国某公司铸造工具钢□90

8.3承压铸钢□90

8.3.1我国承压铸钢□90

8.3.□国际承压铸钢□97

8.3.3美国承压铸钢30□

8.3.4英国承压铸钢311

8.3.5日本承压铸钢314

8.3.6法国承压铸钢315

8.4精密铸造用铸钢及合金318

8.4.1英国精密铸造碳钢和低合金铸钢318

8.4.□美国精密铸造用铸钢及其合金318

8.4.3美国某公司钴基合金318

8.4.4德国医疗器械用铸造不锈钢318

8.4.5我国精密铸造用铸钢318

8.4.6国际精密铸造用铸钢318

8.5离心铸造铸钢管3□5

8.5.1美国离心铸钢管3□5

8.5.□日本离心铸造用铸钢管3□9

8.5.3国际离心铸钢及其合金330

8.6专业铸造用钢331

8.6.1重型与矿山机器用铸钢331

8.6.□水轮机用铸钢331

8.6.3汽轮机用铸钢331

8.6.4机车车辆用铸钢331

8.6.5常用铸钢轧辊用钢331

8.6.6无磁及电工用铸钢331

参考文献339

第9章铸造用钢的熔炼340

9.1炼钢用原材料340

9.1.1金属材料340

9.1.□造渣材料、氧化剂和增碳剂36□

9.1.3耐火材料364

9.1.4其他材料38□

9.□普通功率炼钢电弧炉的构造及主要技术

性能386

9.3碱性电弧炉氧化法炼钢工艺389

9.3.1修补炉衬、配料及装料389

9.3.□熔化期的技术措施391

9.3.3氧化期的技术要求及过程控制39□

9.3.4还原期的技术要求及过程控制396

9.3.5冶炼过程中对钢液温度的控制398

9.3.6出钢的技术要求399

9.3.7碳钢氧化法冶炼工艺399

9.3.8低合金钢氧化法冶炼工艺399

9.3.9高合金钢氧化法冶炼工艺403

9.3.10初炼钢液的冶炼工艺407

9.4碱性电弧炉返回法炼钢工艺408

9.4.1返回法炼钢的工艺要点408

9.4.□高合金钢返回法冶炼工艺410

9.5碱性电弧炉不氧化法炼钢工艺41□

9.5.1不氧化法炼钢的工艺要点41□

9.5.□高合金钢不氧化法冶炼工艺414

9.6酸性电弧炉炼钢工艺416

9.6.1酸性电弧炉炼钢工艺特点416

9.6.□补炉、配料及装料416

9.6.3氧化法冶炼工艺416

9.6.4不氧化法冶炼工艺418

9.6.5硅还原法冶炼工艺418

9.7电弧炉炼钢的合理供电制度419

9.7.1电弧炉的主要电路及电气装置419

9.7.□合理的供电制度419

9.8超高功率电弧炉炼钢技术与节能技术4□1

9.8.1高阻抗技术4□1

9.8.□泡沫渣技术4□□

9.8.3水冷炉壁和水冷炉盖技术4□3

9.8.4无渣出钢技术4□4

9.8.5废钢预热技术4□4

9.8.6氧-燃烧嘴助熔技术4□5

9.8.7底吹气体搅拌技术4□6

9.9直流电弧炉设备简介及特点4□7

9.9.1直流电弧炉的发展概况4□7

9.9.□直流电弧炉的特点4□7

9.9.3直流电弧炉的类型及冶炼工艺

特点4□8

9.9.4电炉炼钢智能化430

9.10感应电炉炼钢设备简介及工艺431

9.10.1炼钢用感应电炉的主要技术

性能431

9.10.□感应电炉炼钢工艺43□

9.11真空感应炉设备及工艺438

9.11.1真空感应炉现状438

9.11.□真空感应炉设备简介438

9.11.3真空感应炉炼钢工艺439

9.1□钢的浇注44□

9.1□.1盛钢桶的形式与规格44□

9.1□.□盛钢桶的准备44□

9.1□.3钢液在盛钢桶中的镇静443

9.1□.4铸钢件的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443

9.1□.5保护浇注445

9.1□.6浇注操作工艺要点445

参考文献445

·ⅩⅧ·□□0章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446

10.1概述446

10.1.1炉外精炼的任务446

10.1.□炉外精炼的主要优点446

10.1.3炉外精炼的基本功能446

10.□炉外精炼工艺的种类及其特点448

10.3钢液滴流真空除气法45□

10.3.1钢包除气法45□

10.3.□倒包除气法45□

10.3.3出钢除气法453

10.4钢包精炼法453

10.4.1LF(V)钢包精炼法453

10.4.□ASEA-SKF钢包精炼法458

10.4.3真空电弧加热除气法46□

10.5氩氧脱碳和真空氧脱碳精炼法463

10.5.1AOD法工艺及设备463

10.5.□VOD法工艺及设备470

10.6真空提升除气法和真空循环除气法478

10.6.1概况478

10.6.□真空提升除气法478

10.6.3真空循环除气法479

10.7电渣重熔485

10.7.1概述485

10.7.□主要过程485

10.7.3冶金反应486

10.7.4电渣重熔用渣系486

10.7.5电渣重熔工艺487

10.7.6电渣重熔设备488

10.7.7电渣重熔新发展488

10.8其他炉外精炼方法488

10.8.1钢包喷粉精炼法488

10.8.□钢包吹氩法490

10.8.3钢包喂线法49□

10.9炉外精炼用原材料494

10.9.1耐火材料494

10.9.□电极501

10.9.3辅助材料501

10.9.4惰性气体50□

10.10纯净钢生产技术50□

10.10.1纯净钢概念及当今水平50□

10.10.□有害元素去除途径503

10.10.3纯净钢冶炼工艺路线503

参考文献504

□□1章铸钢件的热处理505

11.1铸钢件热处理的一般问题505

11.1.1铸钢件热处理的特点505

11.1.□铸钢件热处理的主要工艺要素505

11.1.3铸钢件的热处理方式506

11.1.4热处理对铸钢件性能的影响51□

11.□铸钢件的表面淬火处理和化学热

处理515

11.□.1铸钢件的表面淬火处理515

11.□.□铸钢件的化学热处理519

11.3各种铸钢件的热处理工艺5□□

11.3.1碳钢铸件的热处理5□□

11.3.□中、低合金钢铸件的热处理5□4

11.3.3耐磨铸钢件的热处理5□8

11.3.4耐蚀不锈钢铸件的热处理535

11.3.5耐热铸钢件的热处理54□

11.3.6工、模具钢铸件的热处理544

11.3.7专业用铸钢件的热处理547

11.3.8低温用铸钢件的热处理553

11.3.9大型铸钢件的热处理554

11.4铸钢件热处理时常见的缺陷556

11.5铸钢件热处理车间常用的加热设备558

11.5.1热处理用加热炉的分类558

11.5.□油炉559

11.5.3煤气炉560

11.5.4电阻炉560

11.6铸钢热处理节能简介566

11.6.1热处理节能的基本策略566

11.6.□热处理节能相关名词及技术经济

指标566

11.6.3热处理节能方法简介566

11.7铸钢热处理生产的环境污染及防治568

参考文献569

□□□章铸钢件的质量检测570

1□.1铸钢金相组织的检验570

1□.1.1宏观组织检验570

1□.1.□微观组织检验573

1□.1.3断口的检验和分析58□

1□.1.4微区成分分析和相结构分析586

1□.□铸钢化学成分分析588

1□.□.1化学分析588

1□.□.□仪器分析技术593

1□.□.3气体分析597

1□.3铸钢力学性能试验598

1□.3.1试块598

1□.3.□拉伸试验599

1□.3.3硬度试验600

1□.3.4冲击试验60□

1□.3.5弯曲试验604

1□.3.6疲劳性能试验604

1□.3.7断裂韧度试验606

1□.4铸钢的特殊性能测定609

1□.4.1铸钢的长期高温性能测定609

1□.4.□铸钢耐蚀性的测定613

1□.4.3铸钢耐磨性的测定614

1□.5铸钢的物理性能测定617

1□.5.1密度的测定617

1□.5.□弹性模量的测定618

1□.5.3比热容的测定618

1□.5.4线胀系数的测定619

1□.5.5热导率的测定6□0

1□.5.6电阻率的测定6□1

1□.5.7磁学性能的测定6□□

1□.5.8热分析法6□3

1□.6铸钢工艺性能的测定6□5

1□.6.1铸造性能的测定6□5

1□.6.□焊接性能的测定630

1□.6.3切削性能的测定631

1□.6.4温度的测定63□

1□.7铸钢的无损检测和质量分级636

1□.7.1射线检测636

1□.7.□超声检测639

1□.7.3磁粉检测643

1□.7.4渗透检测646

1□.7.5无损检测新技术648

1□.8铸钢件的主要缺陷65□

1□.8.1铸钢件常见缺陷的特征、形成原因及

预防方法653

1□.8.□铸钢件的铸造缺陷655

1□.8.3铸钢件的冶金缺陷655

参考文献657

附录658

附录A铸钢件交货通用技术条件658

附录B金属的物理性能660

附录C钢中主要元素对钢的熔点和密度的

影响66□

附录D钢的硬度值换算表663

附录E元素周期表668

 

铸造手册 第3卷 铸造非铁合金(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版前言

□□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章绪论1

1.1铸造非铁合金的发展简史1

1.1.1铸造铝合金1

1.1.□铸造铜合金1

1.1.3铸造镁合金3

1.1.4铸造钛合金3

1.1.5其他铸造非铁合金4

1.□铸造非铁合金的发展前景与展望4

参考文献5

第□章铸造非铁合金基础知识7

□.1元素的分类、物理性能及铸造非铁合金

的概念7

□.1.1元素的分类7

□.1.□元素的物理性能7

□.1.3主要化合物相热力学参数7

□.1.4铸造非铁合金的概念7

□.□常用非铁合金相图17

□.□.1Al基二元合金相图17

□.□.□Al基三元合金相图40

□.□.3Mg基二元合金相图4□

□.□.4Ti基二元合金相图54

□.□.5Cu基二元合金相图64

□.□.6Cu基三元合金相图81

□.□.7Zn基二元合金相图8□

□.□.8Sn基二元合金相图84

□.□.9Pb基二元合金相图94

□.□.10Ni基二元合金相图10□

□.□.11Co基二元合金相图118

□.3熔炼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与精炼效果的

检测1□1

□.3.1各种金属氧化物的性质1□1

□.3.□金属液的吸气与除气1□□

□.3.3金属液的氧化与脱氧1□5

□.3.4精炼效果的检测方法1□8

□.4合金的铸造性能及其测试13□

□.4.1流动性13□

□.4.□收缩135

□.4.3热裂138

□.4.4铸造应力141

□.5合金的物理性能及其测试143

□.5.1电阻143

□.5.□密度143

□.5.3热导率143

□.5.4线胀系数144

□.6材料力学性能及其测试144

□.6.1拉伸性能144

□.6.□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48

□.6.3冲击性能155

□.6.4断裂韧度156

□.6.5高温蠕变159

□.6.6金属磨损161

□.7无损检测技术163

□.7.1无损检测技术简介163

□.7.□射线检测163

□.7.3超声检测165

□.7.4渗透检测167

□.7.5其他无损检测技术168

参考文献169

第3章铸造铝合金171

3.1合金及其性能171

3.1.1Al-Si合金171

3.1.□Al-Cu合金□09

3.1.3Al-Mg合金□35

3.1.4Al-Zn合金□40

3.1.5其他铸造铝合金□44

3.□熔炼和浇注□46

3.□.1金属炉料□46

3.□.□熔炼用工艺材料□59

3.□.3熔炼及浇注工艺□6□

3.□.4炉前检查□76

3.3热处理□81

3.3.1热处理工艺分类及状态符号意义□81

3.3.□热处理设备及仪表□84

3.3.3热处理工艺参数及操作□85

3.3.4热处理质量控制□93

3.4质量控制和铸造缺陷□97

3.4.1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97

3.4.□常见的铸造缺陷300

3.5表面处理30□

3.5.1机械精整30□

3.5.□阳极氧化303

3.5.3镀层304

3.5.4化学抛光和电解抛光305

3.5.5化铣305

3.5.6修补305

3.5.7涂漆307

3.5.8喷丸和抛丸308

参考文献309

第4章铸造镁合金310

4.1合金及其性能311

4.1.1镁-铝系合金311

4.1.□镁-锌-锆系合金3□1

4.1.3镁-稀土-锆系合金3□6

4.1.4镁-锂系合金337

4.□铸造工艺339

4.□.1重力铸造339

4.□.□压铸343

4.□.3低压铸造344

4.□.4挤压铸造344

4.□.5半固态铸造346

4.3熔炼和浇注346

4.3.1原材料与回炉料346

4.3.□中间合金346

4.3.3熔剂347

4.3.4熔炼前的准备工作349

4.3.5镁合金的熔炼353

4.3.6浇注工艺355

4.3.7熔炼浇注安全技术357

4.4热处理358

4.4.1热处理状态和选择358

4.4.□热处理工艺参数及影响358

4.4.3热处理用保护气氛360

4.4.4热处理质量控制360

4.4.5焊后热处理36□

4.4.6热处理安全技术363

4.5表面处理363

4.5.1化学氧化处理363

4.5.□阳极氧化368

4.6质量控制和常见的铸造缺陷369

4.6.1质量控制项目和方法369

4.6.□常见的缺陷和防止方法37□

参考文献375

第5章铸造钛合金376

5.1合金及其性能376

5.1.1合金牌号376

5.1.□合金化学成分376

5.1.3物理和化学性能379

5.1.4力学性能384

5.1.5工艺性能393

5.1.6显微组织395

5.1.7特点和应用398

5.□熔炼和浇注399

5.□.1铸锭的制备工艺399

5.□.□铸件的熔铸工艺404

5.3真空热处理410

5.3.1热处理的种类和工艺参数410

5.3.□热处理后污染层的处理41□

5.3.3热处理效果的评定41□

5.4铸件设计413

5.4.1铸造工艺分类及应用413

5.4.□铸件结构设计413

5.4.3铸件工艺设计415

5.4.4浇冒口系统416

5.5造型材料及造型工艺417

5.5.1造型材料的选择417

5.5.□金属型及石墨加工型的铸造工艺419

5.5.3石墨捣实型工艺4□0

5.5.4熔模精密铸造工艺4□1

5.5.5其他造型工艺4□□

5.6清理精整4□□

5.6.1钛合金铸件的清理精整4□□

5.6.□钛合金铸件的常见缺陷和焊补4□□

5.7质量控制4□4

参考文献4□5

第6章铸造铜及铜合金4□7

6.1合金及其性能4□8

6.1.1纯铜4□8

6.1.□青铜433

6.1.3黄铜471

6.1.4白铜486

6.1.5特殊用途的铜合金49□

6.□熔炼和浇注498

6.□.1原材料和回炉料498

6.□.□中间合金499

6.□.3熔剂503

6.□.4熔炼准备508

6.□.5熔炼工艺513

6.□.6新型熔铸工艺5□6

6.3热处理及表面处理53□

6.3.1热处理53□

6.3.□表面处理535

6.4铸造缺陷及修补539

6.4.1铸造缺陷及防止方法539

6.4.□修补541

参考文献549

第7章铸造锌合金551

7.1合金及其性能551

7.1.1合金牌号551

7.1.□化学成分551

7.1.3物理和化学性能553

7.1.4力学性能555

7.1.5摩擦磨损特性559

7.1.6工艺性能560

7.1.7显微组织563

7.1.8特点和用途566

7.□熔炼和浇注566

7.□.1熔炼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566

7.□.□熔炼工艺566

7.□.3净化与变质处理567

7.□.4炉前检查568

7.□.5浇注568

7.3热处理569

7.3.1稳定化处理(低温时效)569

7.3.□均匀化569

7.4表面处理569

7.4.1电镀569

7.4.□涂漆571

7.4.3金属喷镀571

7.4.4阳极氧化处理571

7.5质量控制571

7.5.1质量检查571

7.5.□铸造缺陷分析57□

7.6其他铸造锌合金574

7.6.1减振锌合金574

7.6.□耐磨锌合金574

7.6.3模具锌合金574

7.7铸造锌基复合材料575

7.7.1分类575

7.7.□制备方法575

7.7.3性能576

参考文献578

·ⅩⅦ·第8章铸造轴承合金579

8.1锡基和铅基轴承合金580

8.1.1锡基轴承合金580

8.1.□铅基轴承合金583

8.1.3锡基和铅基轴承合金的熔铸589

8.1.4锡基和铅基合金轴承的质量

检验593

8.1.5锡基和铅基轴承合金的铸造缺陷

分析595

8.1.6锡基和铅基轴承合金废料的回收595

8.□铜基轴承合金596

8.3铝基轴承合金604

参考文献611

第9章铸造高温合金61□

9.1合金牌号、化学成分和性能61□

9.1.1合金牌号对照61□

9.1.□合金化学成分613

9.1.3物理和化学性能616

9.1.4力学性能6□0

9.1.5工艺性能638

9.1.6显微组织639

9.1.7特点和应用641

9.□合金的熔炼64□

9.□.1准备工作64□

9.□.□熔炼工艺64□

9.□.3回炉料的熔炼644

9.3熔模精密铸造645

9.3.1准备工作645

9.3.□普通等轴晶铸造645

9.3.3细晶铸造646

9.3.4定向凝固647

9.4热处理648

9.4.1热处理设备648

9.4.□热处理工艺649

9.5热等静压处理649

9.5.1工艺参数650

9.5.□检验651

9.6表面防护处理651

9.7质量控制和检验方法65□

9.7.1质量检验方法65□

9.7.□常见的铸造缺陷及防止方法65□

9.7.3常见铸造缺陷的修补654

参考文献654

□□0章金属及非金属原材料655

10.1纯金属655

10.1.1普通轻金属655

10.1.□普通重金属658

10.1.3贵金属66□

10.1.4稀有难熔金属664

10.1.5稀土金属669

10.1.6钢铁材料(黑色金属)671

10.□非金属原材料673

10.3非金属辅助材料674

10.3.1氧化物674

10.3.□氯化物和氟化物677

10.3.3盐类680

10.3.4气体685

10.3.5氢氧化物687

10.3.6其他687

参考文献694

□□1章铸造非铁合金熔炼炉695

11.1对熔炼设备的要求、分类和选用695

11.1.1对熔炼设备的基本要求695

11.1.□熔炼炉的分类和选用695

11.□电阻熔炼炉695

11.□.1电阻炉用主要材料695

11.□.□电气配套和温度控制697

11.□.3电阻炉的技术发展趋势697

11.□.4坩埚电阻炉697

11.□.5反射电阻炉701

11.□.6箱式电阻炉70□

11.□.7红外熔炼炉70□

11.3感应熔炼炉705

11.3.1工频无心感应熔炼炉705

11.3.□工频有心感应熔炼炉708

11.3.3中频无心感应熔炼炉71□

11.3.4真空感应熔炼炉716

11.3.5真空感应熔炼定向凝固炉717

11.3.6冷坩埚感应凝壳熔炼炉7□□

11.3.7真空感应熔炼细晶铸造炉7□3

11.4真空电弧炉7□5

11.4.1真空自耗电极电弧炉7□5

11.4.□真空自耗电极电弧凝壳炉7□7

11.5燃料炉7□8

11.5.1反射炉7□8

11.5.□燃料坩埚炉733

参考文献734

附录735

附录A铸造铝合金国外标准735

附录B铸造镁合金国外标准76□

附录C铸造铜合金国外标准774

附录D铸造锌合金国外标准800·

 

铸造手册 第4卷 造型材料(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OO版前言 
OO章    绪论 
    1.1    造型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1.1.1    造型材料的分类 
        1.1.2    造型材料的特点 
    1.2    造型材料的发展历程 
        1.2.1    原砂 
        1.2.2    黏土湿型砂用膨润土和煤粉 
        1.2.3    水玻璃(硅酸盐黏结剂)砂 
        1.2.4    树脂砂 
        1.2.5    其他有机黏结剂砂 
        1.2.6    铸造涂料 
        1.2.7    过滤网和冒口套 
    1.3    造型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    原砂 
        1.3.2    高密度湿型砂 
        1.3.3    水玻璃砂 
        1.3.4    自硬树脂砂 
        1.3.5    覆膜砂壳型(芯) 
        1.3.6    三乙胺冷芯盒工艺 
        1.3.7    铸造涂料 
        1.3.8    铸造金属液过滤网和冒口套 
    参考文献 
第2章    原砂 
    2.1    概述 
    2.2    硅砂 
        2.2.1    性状和用途 
        2.2.2    来源和分类 
        2.2.3    石英的结构转变特性 
        2.2.4    矿物组成和杂质成分的影响 
        2.2.5    硅砂粒度控制和表示方法 
        2.2.6    硅砂的表面状态和颗粒形状 
        2.2.7    硅砂的开采与加工 
        2.2.8    铸造用硅砂的技术指标 
        2.2.9    鉴定铸造黏结剂用标准砂的技术指标 
    2.3    特种砂 
        2.3.1    锆砂、粉 
        2.3.2    镁砂 
        2.3.3    橄榄石砂 
        2.3.4    铬铁矿砂 
        2.3.5    熔融陶瓷砂(宝珠砂) 
        2.3.6    烧结陶瓷砂 
        2.3.7    刚玉砂 
        2.3.8    碳质砂(石墨和焦炭) 
        2.3.9    石灰石砂 
    2.4    原砂技术指标汇总 
    参考文献 
第3章    湿型黏土砂 
    3.1    概述 
    3.2    膨润土 
        3.2.1    组成和结构 
        3.2.2    分类、分级及牌号 
        3.2.3    膨润土质量的评定 
        3.2.4    膨润土的人工钠化 
        3.2.5    膨润土的选用 
    3.3    煤粉及其他辅助材料 
        3.3.1    煤粉及其复合添加剂 
        3.3.2    重油和渣油 
        3.3.3    淀粉类材料 
    3.4    湿型黏土砂的特点 
    3.5    湿型黏土砂各种材料的选用 
    3.6    湿型黏土砂的配比和性能 
        3.6.1    配比 
        3.6.2    型砂性能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3.7    型砂性能检测频率和检测结果整理分析 
        3.7.1    型砂性能检测频率 
        3.7.2    检测结果的整理 
    3.8    各种湿型砂对性能的基本要求 
    3.9    砂处理系统 
    3.10    混砂机及混砂工艺 
        3.10.1    混砂机 
        3.10.2    混砂工艺 
    3.11    型砂性能的在线检测与控制 
    3.12    湿型砂循环使用中的问题 
    …… 
第4章    水玻璃砂 
第5章    树脂黏结剂型(芯)砂 
第6章    其他有机和无机黏结剂砂 
第7章    铸造涂料 
第8章    过滤网 
第9章    冒口套及覆盖剂 
OO0章    其他辅助材料 
OO1章    造型材料测试方法 

 

铸造手册 第5卷 铸造工艺(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OO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OO章    绪论 
    1.1    铸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 
        1.1.1    铸造工艺(技术)的古代发展史 
        1.1.2    铸造工艺(技术)的现代发展史 
    1.2    铸造工艺(技术)发展展望 
        1.2.1    铸造工艺技术向节能节材方向发展 
        1.2.2    铸造工艺技术向少无污染方向发展 
        1.2.3    铸造工艺技术向提高铸件尺寸精度方向发展 
        1.2.4    铸造工艺技术向生产少无缺陷铸件方向发展 
        1.2.5    满足新的铸造合金发展的铸造新工艺开发 
        1.2.6    提高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水平 
        1.2.7    加强铸造标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第2章    铸造工艺设计基础 
    2.1    金属液充型过程的流体力学 
        2.1.1    金属液的流体力学特性 
        2.1.2    充型过程的流体力学计算 
        2.1.3    浇注系统大孔出流理论 
        2.1.4    金属液表面湍流表征与控制 
    2.2    金属液的充型能力 
        2.2.1    金属液充型能力的基本概念 
        2.2.2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 
        2.2.3    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 
    2.3    金属液与铸型的相互作用 
        2.3.1    热作用 
        2.3.2    物理、化学作用 
        2.3.3    机械作用 
    2.4    铸件一次结晶的控制 
        2.4.1    固溶体型合金的结晶控制 
        2.4.2    共晶型合金的结晶控制 
    2.5    铸件的凝固 
        2.5.1    铸件的凝固方式 
        2.5.2    几种典型合金的凝固方式 
        2.5.3    合金的凝固方式与铸件质量的关系 
        2.5.4    铸件的凝固时间和凝固速度 
    2.6    铸件的收缩 
        2.6.1    铸钢的收缩 
        2.6.2    铸铁的收缩 
        2.6.3    铸件的实际收缩 
        2.6.4    缩孔和缩松 
        2.6.5    铸件的热裂 
        2.6.6    铸件的铸造应力、冷裂及变形 
    2.7    铸件中的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 
        2.7.1    铸件中的气体 
        2.7.2    铸件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造工艺设计 
    3.1    铸件结构工艺和铸件的先期质量策划 
        3.1.1    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3.1.2    铸件开发的先期质量策划 
    3.2    砂型铸造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3.2.1    湿型砂造型 
        3.2.2    化学黏结剂砂造型 
        3.2.3    消失模铸造 
        3.2.4    负压铸造 
        3.2.5    制芯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3.2.6    无模砂型(芯)制作工艺 
    3.3    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3.3.1    浇注位置的确定 
        3.3.2    分型面的确定 
        3.3.3    砂箱中铸件数量及排列的确定 
    3.4    工艺参数 
        3.4.1    铸件尺寸公差 
        3.4.2    铸件重量公差 
        3.4.3    机械加工余量 
        3.4.4    铸件线收缩率与模样放大率 
        3.4.5    起模斜度 
        3.4.6    非加工壁厚的负余量 
        3.4.7    OO铸出孔和槽 
    …… 
第4章    铸造工艺装备 
第5章    铸件的落砂、清理及后处理 
第6章    铸件质量检验 
第7章    金属件增材制造与数字化绿色铸造 
第8章    铸造车间工艺设计 

 

铸造手册 第6卷 特种铸造(第4版)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OO版前言 
本书主要符号表 
OO章    绪论 
    1.1    特种铸造 
    1.2    特种铸造发展概况 
    1.3    特种铸造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第2章    熔模铸造 
    2.1    概况 
        2.1.1    熔模铸造的特点 
        2.1.2    熔模铸造的应用 
    2.2    铸件工艺设计及工装设计 
        2.2.1    铸件工艺设计 
        2.2.2    压型设计与制造 
    2.3    易熔模制造 
        2.3.1    易熔模料分类 
        2.3.2    易熔模料的配制工艺 
        2.3.3    易熔模料的性能测定方法 
        2.3.4    易熔模制造工艺 
        2.3.5    制造易熔模的主要机械设备 
        2.3.6    易熔模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2.4    铸型制造 
        2.4.1    概述 
        2.4.2    制壳用耐火材料 
        2.4.3    制壳用黏结剂及其型壳 
        2.4.4    脱蜡及型壳焙烧 
        2.4.5    制壳用主要装置及设备 
    2.5    形成铸件复杂内腔的方法 
        2.5.1    陶瓷型芯 
        2.5.2    水溶性型芯 
        2.5.3    型芯脱除 
    2.6    铸钢的熔炼与浇注 
        2.6.1    铸钢牌号、成分、性能及用途 
        2.6.2    铸钢熔炼设备 
        2.6.3    铸钢熔炼常用材料 
        2.6.4    感应熔炼 
        2.6.5    铸钢的浇注 
    2.7    高温合金真空熔炼及浇注 
        2.7.1    高温合OO号、成分、性能及用途 
        2.7.2    高温合金熔炼与重熔浇注 
        2.7.3    定向凝固及单晶铸造工艺 
        2.7.4    细晶铸造 
    2.8    钛合金的熔炼与浇注 
        2.8.1    钛合OO号、成分、性能 
        2.8.2    钛合金熔炼与浇注的设备和方法 
    2.9    清理与防锈 
        2.9.1    铸件模组清壳 
        2.9.2    切割浇冒口 
        2.9.3    铸件表面清理 
        2.9.4    焊补 
        2.9.5    铸件热等静压处理 
        2.9.6    铸件防锈 
    2.10    铸件质量检查及缺陷防止方法 
        2.10.1    铸件质量检查 
        2.10.2    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石膏型铸造 
    3.1    概述 
        3.1.1    工艺流程 
        3.1.2    工艺特点 
        3.1.3    应用范围 
    3.2    石膏型铸件工艺设计 
        3.2.1    铸件精度 
        3.2.2    铸造工艺参数选择 
        3.2.3    浇注系统及冒口设计 
        3.2.4    冷铁的应用 
    3.3    石膏型铸造工艺 
        3.3.1    母模 
        3.3.2    石膏型用原材料 
        3.3.3    石膏浆料 
        3.3.4    灌浆 
        3.3.5    石膏型的蒸汽处理、干燥和脱蜡 
        3.3.6    焙烧 
        3.3.7    浇注 
    …… 
第4章    陶瓷型铸造 
第5章    消失模铸造 
第6章    V法铸造 
第7章    金属型铸造 
第8章    压力铸造 
第9章    反重力铸造 
OO0章    挤压铸造 
OO1章    离心铸造 
OO2章    连续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