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程大会暨202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系列活动——第三十五届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暨国际可靠性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5日
作者:可靠性分会
文章来源:可靠性分会
(中国机械工程大会暨202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系列活动)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定于2022 年12 月23 至25 日在重庆市召开“第三十五届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暨国际可靠性学术论坛和可靠性工程分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本次学术年会为中国机械工程大会暨202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系列活动。
会议以 “力促‘筑基·倍增’可靠性为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护航”为主题,共同探讨可靠性应用的技术路线、实现方法、发展趋势以及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役中可靠性技术学术理论等。
针对大会主题本次会议共邀请了12 位国内及国外的有关院士、专家、学者做大会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期盼实现参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可靠性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会议汇集电子版《2022 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论文(论文摘要)集》,电子论文集仅供参会人员交流。被录入的论文(论文摘要)将在会议上宣读、研讨交流,并组织专家学者从学生作者中,推选出五篇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第一作者为学生),颁发优秀论文证书。本届会议中的高质量论文,拟推荐参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评选。
会议期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将组织召开本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因故不能出席或委派代表出席的委员,请务必以书面形式请假)。由我们分会组织编写的国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现状与发展》一书将举行首发式,向本书作者等赠书。
所有与会人员无论做报告与否,都需要在网站会议网站进行注册。
https://meeting.cmes.org/?bust=1667898015348&sid=585&mid=146&v=100#
协办单位: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无锡市厚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锐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晶钻仪器) 等
主 题:力促“筑基·倍增”可靠性为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护航
时 间:2022 年12 月23-25日(23日报到),会期3天
1.重庆交通大学:cqjtu2022_relia@126.com
2.学会秘书处 Machine_Reliab@sohu.com
电话:010-88301552;13901045903(请使用短信联系)
大会诚邀可靠性工程分会全体委员、有关论文作者及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企业的可靠性和质量科技工作者、学者等各界人士莅临!大会提供多媒体投影设备、计算机和光学投影仪等供作者交流选用。
会议收取会议费:1500元/人(在校学生1200元/人),会议食宿自理。会议缴费方式见附件四。
谭建荣,机械工程专家,浙江湖州人,1987 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2 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工程及自动化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提出了多品种大批量定制设计技术、多性能数字化样机设计技术和多参数分析与匹配设计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 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 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2004 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 项重大进展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180 余篇,其中SCI/EI 检索140 余篇,引用1600 多次。200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知名专家。李培根院士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 项。曾担任教育部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国家863 计划CIMS 专家组成员、机器人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
报告题目:Digital Twin for Predictive Maintenance: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报告人:Zheng LIU 教授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Okanagan Campus)
The industry is migrating from reactive to predictive maintenance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availability and efficiency. An exciting chance to facilitate this transformation is coming with the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iggered by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and data-intensive methodologies. Digital twin i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that creates a living model of industrial assets. The digital twin living model will continually adapt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r operation using real-time sensory data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of the physical target. A digital twin can be used to proactively identify potential issues with its real physical counterpart. It allows the prediction of the remaining useful life of the physical twin by leveraging a combination of physics-based models and data-driven analytics. The digital twin ecosystem comprises sensor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his presentation will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opportunity offered by the digital twin technology for predictive maintenance and identify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for digital tw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报告人简介: Professor Zheng Liu received a Doctorate degree in engineering from Kyoto University, Kyoto, Japan, in 2000 and a Ph.D.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in 2007. Before 2015, he had worked fo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nd Toyota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Japan). He is currently a full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Okanag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ata/information fusion, computer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 digital twin an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predictive maintenance, and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He is a senior member of IEEE and a fellow of SPIE.
机械可靠性关乎产品质量和系统寿命,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对我国机械可靠性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回顾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据分析,并结合本领域相关文献数据和研究成果,就如何做好我国机械可靠性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王国彪教授1986 年7 月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矿山机械工程专业,1992年6 月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2 年6 月-1994 年6 月在吉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 年6 月-2004 年2 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 年4 月-2014 年8 月先后担任NSFC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学科项目主任、副处长、处长,2014 年8 月-2021年6 月任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其间(2015 年10 月-2017 年7 月)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援疆);2021 年6 月起,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执行院长。现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中国科学基金》等刊物编委。
报告人:马同玲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
预冷组合动力是多种热力循环耦合与结构耦合的一种新型空天动力装置,是未来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任务的理想动力形式之一。报告重点分析进气预冷器、氦压气机、高温换热器等预冷组合动力典型部件的结构特点,围绕预冷组合动力高可靠性、可重复使用等应用需求,提出预冷组合动力结构可靠性技术发展方向。
马同玲研究员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十一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弹用涡轮发动机、预冷组合动力、新型能源动力等研究,兼任《推进技术》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新型能源动力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报告题目:机器学与信息学的融合:从机械故障诊断到设备智能运维
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是装备技术的发展的关键驱动。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作为机器学与信息学融合的典型代表,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不断取得快速发展。本报告从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起,指出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机械故障诊断的推动作用,并对信息融合方式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结合实际案例,从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在机械故障诊断以及设备智能运维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对各类融合方法所能提供的支撑和预期效果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对未来可望形成的服务型制造生产模式进行展望。
林京,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院长。“机械装备诊断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械系统动态测试与诊断、机械结构完整性评价、机械系统可靠性、装备智能运维等,研究成果“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获得2013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故障诊断与服役安全技术及应用”获得2022 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1)。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设备智能运维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故障诊断专委会副理事长等。2019 年至今连续4 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机械装备是智能制造、能源电力、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要载体。机械故障是其安全可靠运行的潜在威胁。智能运维是保障机械装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报告人将重点汇报在剩余寿命预测方向的最新成果,并介绍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在核心零部件生产线、风电、地铁、工业机器人等安全运维中的工程应用情况。
雷亚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ASME Fellow、IET Fellow、国家杰青。现担任MSSP、IEEE TIE 等本领域著名期刊副主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 余项。长期从事机械系统动态建模与信号处理、大数据智能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为保障智能制造、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装备安全运行做出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和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 年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天安门广场观礼。
复杂工程系统往往具有典型的部件-子系统-系统的多物理层次性。融合复杂工程系统的多层次观测信息能够显著提升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然而,由于失效数据缺乏、设备信息不完善以及测量和观测误差等因素,在系统可靠性评估中所需要的状态信息往往存在着认知不确定性。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不精确信息的融合和传播至关重要,也是解决认知不确定性下多层次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关键。文章提出一种融合系统层不精确信息的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在证据理论框架下,利用质量函数量化系统层状态信息的认知不确定性。同时,搭建部件和系统状态间的证据网络模型,构建证据网络的逆向推理算法,完成认知不确定性从系统到部件状态的传播,从而更新系统中所有部件的状态质量分布。实现了融合系统层证据信息的动态可靠性评估。算例结果表明,融合系统层级不精确信息后对系统可靠性的评估结果将会被更新进而更接近真实值。
黄洪钟,1963 年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讲座教授(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国家教学成果奖第1 获奖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资产管理学会会士(ISEAM Fellow),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高性能机电组件技术组专家,国防科工委可靠性专业组专家,空军航空装备可靠性专业组专家,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liability and Applications》主编、国际学术期刊《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等编委。主持承担包括1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数十项科研项目,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0 项,发表SCI 论文268 篇,出版著作6 部,主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2 部。2014 年至今,每年入选Elsevier“安全、风险、可靠性与质量”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主要针对国家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化应用的实施成效进行论述,介绍专项对机床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布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发展和行业对可靠性技术的需求进行展望。
杨兆军:工学博士、吉林大学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理事,长期从事数控机床可靠性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创建了“机械工业数控装备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面向结构服役可靠性的动态载荷识别与精细化设计
结构动态载荷及其动态分布演化规律的准确获取,是实现复杂装备高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依据。然而,面向极端工况下装备服役可靠性,外载荷常呈现多源、动态、时空分布、耦合、高维、信息不完备等复杂特征。为此,在机械结构计算反求理论及高精度建模方法、结构动态空间分布载荷识别系列新方法、结构混合不确定性多层级传播分析与载荷精细化设计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航空、国防等领域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可靠性提升。
刘杰,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长期从事结构不确定性量化与可靠性设计等领域研究,主持近20 项国家级项目,发表SCI 论文80 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能源动力等研究,兼任《推进技术》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新型能源动力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报告题目:空间滚动轴承寿命状态振动谱表征与智能评估
空间滚动轴承性能与寿命状态直接决定卫星、空间站等空间飞行器的机械部件能否正常运转、实现预定功能和达到预期寿命。空间滚动轴承质量和性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其寿命的竞争;由于空间在轨环境中无法获取轴承运行状态信息,亟需在地面模拟空间环境下开展滚动轴承鉴定试验,以探究滚动轴承性能退化规律,评估和预测滚动轴承的寿命。本报告围绕空间滚动轴承高可靠、长寿命重大需求,介绍寿命状态振动谱表征原理、寿命状态智能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陈仁祥,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交通工程应用机器人重庆市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理事,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专家,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智能测控技术、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省部级项目13 项,在《IEEE TII》、《IEEE TIM》、《机械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 论文5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 件、软件著作权5 件,获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成果奖。Applied Sciences-Basel Special Issue PHMAP2019 客座编辑,《振动、测试与诊断》、《重庆理工大学学报》、《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EV Charge Station Reliability 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
在对当前电动汽车 (EV) 充电站可靠性简要小结后,讨论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可靠性指标。充电站中的部件故障可能导致可供车辆充电功率完全或部分损失。采用多状态关联结构对充电柜和充电站的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进行建模。分析中考虑了充电车辆数量和客户选择充电口的行为。通过一个简化的充电柜示例说明了其方法应用。最后进一步讨论了该方法的潜在用途和未来可能研究方向。作者相信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其他工程领域找到许多应用。
张际良目前任职某国外电动汽车公司首席可靠性工程师。在加入该公司前,他曾在Hewlett-Packard、Amazon、Tesla 和 Apple 公司从事可靠性、质量、实验方面的工作。他的可靠性研究与应用兴趣包括可靠性实验设计、可靠性实验和现场数据分析、系统可靠性、Design-for-Reliability、制造可靠性、企业可靠性规化与管理等。
2、报到地点: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华商国际会议中心,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 号
(1)已经进行预登记的代表(网站注册者)在信息登记表核对个人信息并签名,未
(2)签名后领取会议资料,会议资料含会议指南、代表证等。
(3)预订酒店代表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宾馆前台办理登记入住手续。
(4)错过报到时间的代表可联系:王迪(15826172396)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所有与会人员无论做报告与否,都需要在网站会议网站进行注册。
https://meeting.cmes.org/?bust=1667898015348&sid=585&mid=146&v=100#
会议将汇集电子版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集仅供参会人员交流。论文全文(或论文较详细摘要)截止时间:2022 年12 月15 日。
学术委员会将从青年作者会议论文中选出五篇提名、五篇优秀论文,颁发论文证书。
(1)每位会议代表需交纳会议费1500 元/人(大会报告人免收会议费);
(2)在校学生需交纳会议费1200 元/人(报到时凭有效学生证);
由于酒店房源紧张,需要提早预订,会议住房优惠房价见下。
12 月18 日 前在网站注册(报告摘要与住宿要求)。
12 月15 日 前提交论文(或详细的论文摘要)。
附件三:承办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及其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简介(略)
电脑端请登录:https://pay.cqjtu.edu.cn 进入缴费首页
移动端请登录:https://pay.cqjtu.edu.cn/mobile
1、电脑端点击页面右上角报名缴费,能够显示报名缴费项目,点击进入,弹出登录框。
移动端点击首页下端 “报名缴费”,能够显示报名缴费项目,点击进入,弹出登录框。
2、校外人员需要注册,点击“还没有缴费平台账号?现在注册”,弹出注册页面,输入相应注册信息。(请妥善保管账号和密码)
3、注册完成后,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登录进入系统,填写缴费信息(参会者姓名、单位、发票信息等)。
4、点击“下一步”,选择支付方式(微信或支付宝)完成支付。
编辑: 钟永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信息与期刊处
关键词:可靠性, 年会, 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