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嘉宾介绍

报告题目: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周济,机械工程专家。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和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本。
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端装备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高端装备往往以承载、传导、换能、隐身等性能的精准保证为主要制造目标,不仅性能要求高,且往往结构复杂、材料难加工、表面完整性或精度要求特别高,制造难度极大。高性能制造是在上述挑战和需求下,最近二十年中发展起来的。本报告从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特点、制造要求和制造技术的现状出发,阐明了高性能制造的内涵及需要探究的基础问题、设计与制造环节的关联关系和总体架构,分析了高性能制造关键要素和特征。指出高性能制造是以性能为第一目标,设计、制造、使役等多参数关联关系建模为核心的科学、精准和最适宜的制造,也是数字化和可计算的制造,亦是以性能的精准保证为目标的性能与几何结构一体化制造。体现了由几何尺寸及公差要求为主的传统制造向高性能要求为主的先进制造的跃升。报告还结合高性能光学装备的设计制造,分析其建模设计及高性能生命系统光源的制造技术。
郭东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长。长期从事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数字化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方向研究,形成了工艺理论基础研究与工艺装备研发应用密切结合的研究特色。在高性能零件精密制造、难加工材料零件精密超精密加工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提出高性能复杂曲面零件的性能与几何参数一体化精密加工方法,主持研究出系列化制造技术及装备,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制造工艺技术难题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和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1部,主编国际会议文集6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培养出博士后9人、博士32人、硕士50人。
报告题目:摩擦纳米发电机:面向机械工程的能源与传感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CE) (or usually called “triboelectrification”) effect, the most fundamental effect for electricity, has been known for over 2600 years since ancient Greek time. The study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is recently revived due to the invention of th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ENGs) by using the coupling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and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effects,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ity for powering small sensors. TENG is playing a vit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ed energy and self-powered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n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al/infrastructural monitoring, medic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security. In this talk, we first present the physics mechanism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for general materials. Secondly,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TENGs is explored based on a group of reformulated Maxwell equations. We will presen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TENGs for harvesting all kind mechanical energy that is available but wasted in our daily life, such as human motion, walking, vibration, mechanical triggering, rotating tire, wind, flowing water and more. Lastly, we will show that TENGs as self-powered sensors for actively detecting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rocesses arising from mechanical agitation using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output signals.
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2022年Nano Research Award,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2018年埃尼奖 (ENI award – The “Nobel prize”for Energy)、2015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新材料奖、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等国际大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纳米能源领域著名刊物 Nano Energy (最新IF:19.08)的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发展了基于纳米能源的高熵能源与新时代能源体系;开创了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及蓝色能源宏大领域,与基于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崭新领域;建立了压、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伏特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和交流光伏效应。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机器人化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前沿发展方向,已成为制造学科前沿研究热点,相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已初现端倪,最终将通过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传感、无处不在的智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制造。机器人化制造旨在利用机器人柔顺性、灵活性、开放性、易于重构、可并行协同作业等优势,将人类智慧和知识经验融入感知、决策、执行等制造活动中,赋予机器人化制造装备在线学习与知识进化能力,并通过人与机器合作共事,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提高制造装备和系统的适应性与自治性。针对国家战略行业和支柱产业的重大需求,本报告介绍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丁汉, 机械电子工程专家,1989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和2011年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基金委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将机器人学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揭示了刀具“空间运动—包络成形—加工误差”间的微分传递规律,提出了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突破了叶轮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瓶颈,其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国中车得到重要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生物3D打印将生物材料、细胞/蛋白质/DNA等生物单元按仿生形态学、生物结构或生物体功能、细胞特定环境等用3D打印的技术手段制造具有功能性的体外三维生物模型,在组织工程、医疗器械、癌症研究、药毒理检测和体外生命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此报告就生物3D打印的技术进展及在复杂体外生物模型构建及应用做一介绍。应用实例包括体外类脑模型打印构建及药检应用、体外个性化肿瘤模型构建及抗癌药物有效性检测应用、 微组织器官芯片(肺、肾)构建及在药毒性检测中应用等。报告还将介绍清华大学生物制造团队在生物制造邻域的部分工作,并就细胞3D打印、生物墨水及与细胞打印技术集成的发展、技术挑战和应用前景做简单个人观点探讨。
嘉宾简介:
孙伟,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国家特聘教授;美国Drexel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系Albert Soffa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与体外生命系统工程”教育部111交叉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清华大学机械系生物制造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三维生物打印、生物制造、组织工程、生物工程、增材制造、先进制造等。其研究得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研发专项、教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多项经费资助。现任国际生物制造(Biofabrication)杂志主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物制造学会创任主席(Founding President:2010-2014)、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先进制专业委员会创任主任委员(2014-2019)。获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奖(2018)、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奖(2018)、国际生物制造学会杰出科研奖(2017)、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MII/Fralin访问学者奖(2015)等。

(学术处 供稿)
编辑: 钟永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信息与期刊处
关键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