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科普之翼,撒科学火种——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3周年活动在武汉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作者: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文章来源: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630日下午,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3周年特别活动——2025年“少年对话院士”武汉外国语学校专场活动顺利举行。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教育局共同主办,得到了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省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的大力支持。

会场

活动主题为“‘荆楚’赋能智造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机器人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以《人形机器人》为题,从机器人未来技术思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三个方面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广泛应用,还展示了许多有趣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让现场的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

丁汉教授

一、感怀师恩: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前行

丁汉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恩师们对他的影响。

他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的恩师杨叔子教授就很有远见地看到了机械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国最早一批提出机械制造应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专家。丁汉感慨,现在的机械科学领域已经发展成为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融的 “大机械” 领域。

丁汉还讲到,他带领团队研发的 “荆楚” 人形机器人,能高度模仿人类相貌,有视、听、触等多模态感知和表情交互功能,看起来非常人性化;而 “神农” 人形机器人即使受到外部推拉扰动,也能迅速稳住身姿,继续稳定行走。当同学们听到这些机器人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研发出来的时候,都发出了惊叹声。

丁汉的另一位恩师熊有伦教授的 “科学报国” 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他。丁汉说,优良的师德师风让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杰出青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的精神传承,让科研成果应用于祖国的大地上、工厂的生产车间里,为我国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

鼓励同学们,做事情不仅要 “有趣”,更要 “有用”,在自己的科学道路上要潜心钻研,在正确的方向上勇敢地坚持下去。

二、主动成长:心怀强国梦想,保持乐观心态

向积极互动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师生赠送科普书籍《智能制造之旅》

丁汉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机械学科的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要扎根在基础研究的土壤上。青少年更应当心怀强国梦想,从小打好“基本功”,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学会主动调节情绪,因为未来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定会充满挑战与艰辛,没有捷径可走。

对于如何解决挫败感和畏难情绪,丁汉非常真诚地向学生们传授经验:当遇到了令人痛苦的失败时,一定要学会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要自信但不盲目自信,要相信新的机会就在痛苦之后的蜕变里,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就会到来。永远保持良好心态,是将来做科研的基本素质。

因丁汉的这一番鼓舞,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们纷纷举手交流感想。当有一位学生心领神会地吟出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刻,跨越数十年的两代人,为着同样的理想,产生共鸣。

三、吸纳人才:强智能制造科普之翼,壮大高质量科普队伍

为科普工作室的12个科普团队颁发聘任证书

丁汉还讲到,科研工作者一要做好本职工作,二要做好科普。适逢“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成立3周年,他与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自才和武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若光一同为科普工作室的12个科普团队颁发了聘任证书,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究团队”、武汉工程大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机器人研究团队”、武汉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团队”、武汉理工大学“复杂装备振动主动控制研究团队”、湖北工业大学“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研究团队”、武汉理工大学“港口智能运维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特种表面保护材料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复杂金属构件智能化检测研究团队”、武汉理工大学“智能材料与仿生机器人研究团队”、武汉轻工大学“粮油加工及仓储智能装备研究团队”、三峡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团队”和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团队”。

现场来自全省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教授专家们大多都携正就读中小学校的子女参会,丁汉在给现场青少年做科普报告的同时,也给教授专家们示范了一堂高质量青少年科普课。这种亲子科普课堂的形式让科普变得更加有温度,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也让科学变得更亲切、更动人。以丁汉教授领衔的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将在更广泛的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如春风化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投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编辑: 钟永刚

发布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总部综合管理处

关键词:智能制造, 科普